以田野调查视角管窥巴中巴文化

二、猎捕与采摘为主的生存方式

当年带队试掘通江县擂鼓寨遗址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志斌说,擂鼓寨新石器遗址具有典型的巴人文化特征。该遗址分布在离河道、水源较远的山顶西坡或较高的台地,这与巴人的生活环境、文化现象相吻合。笔者以通江县擂鼓寨遗址、南江县阳八台遗址、断渠遗址出土的文物为据,大胆蠡测巴中地区远古巴人的生存状况。

1.通江县擂鼓寨遗址出土文物情况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江县擂鼓寨遗址试掘报告》第三部分《出土遗物》中记载:“这次试掘,虽然发掘面积较小,也没有发现遗迹现象,但是出土文物仍较丰富。共出土石器、陶器等20685件(片),其中石器及石器半成品812件,陶器19873件(片),但完整器物只有石器、陶纺轮,因陶片破碎过甚,没有可复原的其他陶器。”在室内整理中,按陶器的器形、纹饰和制法等,选取典型标本316件。陶质主要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夹砂陶还可细分为夹粗砂和细砂两种,并以夹细砂为主。器物组合主要有罐、尊、瓶、盆、钵、杯、碗、器盖等。器物造型以平底器最多,少见环底和圈足器,不见三足器和豆类。“在制作工艺方面,所出陶器主要是手制加慢轮修整,泥条盘筑较多见。部分器物底与器身分制,接茬多为地包天。部分陶器的烧制温度较高。”遗址中出土石器、石器半成品812件,其中保存完整和器形明确的47件。质料主要是石灰岩,有少量的页岩和砂岩等,石材多取自河滩上的砾石。按加工方法可分为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大类。器形主要有斧、锛、凿、镞、矛、石球、盘状器等。

2.南江县阳八台遗址、断渠遗址出土文物情况

据南江县文物管理局编印的《南江县米仓古道文物点简介》记载:阳八台遗址位于南江县南江镇白鹤村四组,分布在来龙山东段南坡。1977年经四川省博物馆配合农田基本建设,曾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在遗址距地表土7米,面积10平方米,厚0.2米的堆积层中清理出磨制石器36件,其类有斧、锛、锄、凿、矛、璧、铖等,出土陶器物有刻划纹、绳纹等灰陶、红陶陶片和炭核与烧结土若干件。当地修水塘时,在西面坝前下方石坡上发现有7组21处磨制石器的砺痕。断渠遗址位于南江县城东1公里的来龙山。20世纪80年代初,南江县博物馆在中渠出口的山边发现磨制石器的砺石场1处,随后又在中渠东头巨石构成的缝隙中,发现磨制石斧2件,石锄1件。两处遗址相距约3公里,属同一文化类型。

3.巴中地区远古巴人生存状况蠡测

①以猎捕和采摘为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比如镞、矛、石球等尖状器或圆球器是射杀和掷击猎物的,斧、锛、凿等刮削器、砍砸器是用于采摘或切割食物的。②以烹煮或炙烤的方式食用熟食。比如罐、尊、瓶、盆、钵、杯、碗、器盖等生活用器,有盛食物的、储水的,或可用于煮食物的。③有意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比如陶纺轮,假设它是陶器加工慢轮修整的工具,说明远古巴人对器物的形态有了很强的审美意识。已经有意识地进行精细化加工了,比如把箭镞打制成柳叶型、穿孔石刀等。④有明显的社会分工和集中规模化的加工。比如在阳八台遗址发现的7组21处磨制石器的砺痕说明了分工更细,并形成了有组织的、集中的、规模化生产,并有了可以进行穿孔加工的高超工艺。⑤有可能出现了萌芽状态的原始农业生产。比如出土的石锄、石凿、石斧等。⑥有可能出现了原始信仰方面的领袖,或者同时也出现了世俗生活军事组织方面的部落首领。比如在阳八台遗址中出土了用来祭天的石璧、象征权力和威严的石钺等礼器。⑦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江县擂鼓寨遗址试掘报告》第三部分《出土遗物·石器》中记载:在擂鼓寨遗址中,出土了1件石圭,其平面为长条形,截面呈弧形,边缘一边平,另一边呈三角形,平缘边略窄,三角形缘略宽。据商务印书馆民国四年版《辞源》解释:“国有大事,执以为瑞信之物。形制大小,因爵位及所用之事而异。”《周礼·春官·典瑞》中说:“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说明圭在古代是一种象征身份的礼器。同时,圭也是古代测日影仪器圭表石座上的横尺,其作用是测量日影长短,以确定时间和节气。如果是礼器,那么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巴人已经出现了部落首领,甚至是与之相邻、文化内涵相近的禹王宫遗、凤凰包聚落遗址部落等形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如果是圭尺,那么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巴人已经有了观测天象,认识自然的能力,有可能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生产。

THE END
打赏
海报
以田野调查视角管窥巴中巴文化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约公元前11世纪,巴人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因为巴人的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最终商纣王朝覆灭。“武王既克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