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田野调查视角管窥巴中巴文化

三、原始信仰的巴蛇崇拜

有关巴的含义问题,从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蛇称、草名、因水为名、坝称、鱼称等。巴为蛇称说,是有关巴字解释的各种说法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这种说法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山海经·海内南经》中“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的记载;二是许慎在《说文·巴部》中“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的解释。所以对于巴义的解释,不少人认为巴的本义就是指蛇。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认为,“巴蛇”的“巴”就是“巴人”,并说“大概巴人所在之地以前出过一种大头的蛇,巴人与这种蛇既出同一地方,传说就把巴人比作蛇了”,并认为这是影射着一种不同族类的人,而决不是真的蛇。

谭继和认为,古巴人分为两支,一支是清江流域的廪君蛮,另一支是嘉陵江渠江流域的板楯蛮。廪君蛮的习俗是崇拜白虎,从“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的传说,演化出尊白虎为祖先的习俗。而板楯蛮的习俗是“专以射白虎为事”,又号“白虎复夷”“弜头虎子”,实质是敬畏白虎,他们的信仰不一样。不过,不管是“拜”还是“畏”,对白虎“敬”的本质是一致的,白虎是巴人的文化标志。今天土家族就是从廪君蛮和板楯蛮来的。他们至今还保留着巴人这样两种习俗。在神龛上供着白虎的,叫“坐堂白虎”,来源于廪君蛮敬重白虎的习俗。在大门上刻着白虎,希望白虎不要进他的家,当做门神供起来,这叫“过堂白虎”,来源于板楯蛮射杀白虎的习俗。

缪钺认为,廪君之巴与板楯之巴不同族,廪君祖先化为白虎,板楯蛮则以射白虎为事,两族非一。笔者赞同缪钺“两族非一”之说,认为生活在巴中地区的巴人属板楯蛮族是古巴人的重要一支,有崇蛇之俗,相对于白虎巴人,应属蛇巴或龙蛇之巴。据明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记载:通江空山镇的栾巴寺“每岁端阳前后,有蛇自柱础间出,沿阶满室,大小颜色非一种,然不为害,昔人传三万四千尾,不可数也。按:此即巴蛇洞云”。栾巴寺建于何时?一说建于汉,一说建于唐。据清陈聂恒撰《边州闻见录》记载:“保宁府通江县西四百里寺,曰栾巴真人建。”南朝宋范晔编撰的《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卷五十七)记载:“栾巴字叔元,魏郡内黄人也。好道。顺帝世,以宦者给事掖庭,补黄门令……”说明栾巴生活于东汉顺帝时代,至于他“好道”,又是如何成为“使役鬼神”的栾巴真人,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范畴。清李钟峨编纂的《通江县志·舆地志·寺观》中有“此寺唐人重建”的记载,笔者据此推测,栾巴寺有可能建于东汉时期。《通江县志·舆地志》同目之下也记载:“栾巴真人法坐下,有石穴。每岁(端)午日前后,一蛇可三尺许,先出,群蛇大小颜色不一,络绎随之。游于殿堂几榻厨器之间,或至数日,绝不畏人,人亦弗相害也,必争为食以饲之,食已,其先出者,先至穴口,俟群蛇毕入,而后入焉。土人传为四万八千尾云。”清陈聂恒撰《边州闻见录》亦相同记载,只是在“土人传为四万八千尾云”多了“至今尚然”四个字。蛇不畏人,人不害蛇,人争为饲之,说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巴人对蛇的崇拜。在巴中民间,至今还保存着不打杀进家门之蛇的风俗。因为他们认为,蛇是已故亲人的化身,蛇进家门是已故的亲人回家来探望自己子孙的,是吉兆,是会给家人带来好运和财富的。

巴中地区属巴之賨人文化区,有崇蛇之俗,亦有杀蛇之举。收录在1994年版《巴中县志》附录中的《蒲道官斩巴蛇》,讲述的是恩阳义阳山谪仙红梅女与恩阳县令王瑞之子王鹗,仙凡相恋的神话故事。相传在义阳山下,有一巨大岩洞,里面住着一条名叫巴潜的蟒蛇,长数十丈,常残害妇女,吞食人畜,修炼千年后成为蛇精。它垂涎红梅女的美貌,于是极力破坏红梅与王鹗的爱情,后被蒲道官斩杀于鳌溪河。实际上,巴蛇洞是远古巴人穴居的岩洞。不少专家认为,巴人的祖先可能是由于对蛇的崇拜、敬畏,将蛇奉为部族图腾,崇拜祭祀,并认为蛇是龙的象征,常以龙蛇并称。就目前出土的文物,笔者所见有湖北长阳桅杆坪出土的新石器石蛇饰品,重庆奉节夔州博物馆旧藏的汉代龙首柄釜、巫山战国楚墓出土的巴式龙纹戈、涪陵小田溪出土的青铜蛇形带钩,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石蛇、宣汉罗家坝遗址M28、M40墓出土的青铜剑上的蛇纹(心手纹)、恩施市三岔乡出土的蛇钮金印等。

板楯之巴崇蛇、杀蛇,廪君之巴敬虎、射虎,两者异曲同工,是“影射着一种不同族类的人”,是这一族类的人对虎或者蛇的崇拜或敬畏,是一种原始信仰的图腾崇拜。

THE END
打赏
海报
以田野调查视角管窥巴中巴文化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约公元前11世纪,巴人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因为巴人的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最终商纣王朝覆灭。“武王既克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