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荣传略

李锡荣(1945—1990),重庆市沙坪坝区人,1964年高中毕业后,任重庆石井坡民办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1965年暑假前夕,奉令对学生进行上山下乡动员工作,他“花了不少口舌而收效甚微”。工作中的困难让他苦恼,神秘的林场生活又使他向往。

在20岁生日那天,他去书店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朗诵诗选》、《1964年散文特写选》等三本书。他在读书笔中写到: “保尔的英雄形象教育着我,应该在艰苦的斗争中毫不悔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现在,红旗和镢头,已传到你们手里。现在,荒原的新绿正把你们等候。’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那歌颂垦荒战士的赞歌鼓舞着我:青年人,应该投入这样的洪流;碧野笔下大别山林场情满青山的林场建设图景,又使我对大巴山的林场心驰神往。⋯⋯我下决心报名,我要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作出表率,看看一个青年在祖国和人民的召唤面前应该作出怎样的回答。”他的实际行动,果然带动了一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1965年9月25日, “在红旗招展与锣鼓喧天中”,李锡荣告别了养育他的山城,登车北进,来到了大巴山,来到了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通江,被分配到三溪公社林场。1987年春。李锡荣在达县地区中小学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回忆那段生活历程说: “到林场不久,幻想的光环逐渐消退了五彩的灵光,生活的严峻毫无掩饰地暴露在眼前。巴山的建设是伟大的,可是,你的手会打起血泡,身子会被蠓虫咬,背子会压得你喘不过气,牛粪会熏得你吃不下饭,山路会绊得你寸步难行。城乡对比,舒适与艰辛,真有天渊之别,我想家,我后悔,我想逃回重庆。⋯⋯然而我终于没有这样做,因我深知只要这样一开小差,那我这一辈子就当定逃兵了。以往我看小说.最恨的就是逃兵和叛徒。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恨冬妮亚的畏缩,读《青春之歌》,我恨许宁的临阵脱逃,读《红岩》,我恨甫志高式的叛变。那么,我怎能同这些败类同流合污呢?我在日记本上反复告诫自己: ‘不论多么劳累,多么艰苦,也绝不当逃兵,绝不!’这点思想斗争的成果,竞成了我的精神支柱支撑着我度过了林场的艰苦时光。1968年底,林场解散,同我的妻子到三溪公社爱国大队落户,真正植根到老苏区人民之中,人民群众给了我终身难忘的教育。”

李锡荣看到了人民群众“可以用锄头挖出一块块高产田,用背篼背出一口口堰塘”时,他想“如果能用科学文化武装起来,不就如虎添翼了吗?有朝一日我再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要为巴山的孩子们插上科学文化的翅膀”。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1972年3月,任公社中心校附设初中班代课教师,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当一个班的班主任,还兼任音乐、体育课。1972年8月,重庆沙坪坝区教育局招生工作组来到通江。要招收一批教师子女回渝培训。

THE END
打赏
海报
李锡荣传略
李锡荣(1945—1990),重庆市沙坪坝区人,1964年高中毕业后,任重庆石井坡民办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1965年暑假前夕,奉令对学生进行上山下乡动员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