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琦传略

王忠琦(1900-1986),字子英,通江县兴隆乡人,家殷富,弟兄四人,排最末,读小学时,因辱师长而退学,其父罚他在家生产两年,后继读于保宁联中,在成都大学政法系读书时,深受进步学生赵琼生、施瑞芝的影响,参加了名为“王|三”(读作王扛三)的进步学生组织,在郑州工潮学生惨遭镇压中,王幸免于难,避祸回家,不再复学。返梓后,父兄劝其从政,王以为时政腐败,世风颓废,试图教育救国。1930年任通江县第六高小(永安)校长,1931年任通江县第四高小(毛浴)训导主任,后迁任校长。

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后,地主还乡团向苏区基层干部反攻倒算,王以“绅士”身份,保住了乡书记周家让、乡苏维埃代表李金二人的性命,时县政府欲委任他为某区区长,王婉言谢绝,闲休在家。1939年春,负责复建通江县毛浴中心小学并任校长。自此,王执意从教,造福桑梓,王在办学中,敦聘教师选贤任能,曾函聘音乐、美术教师于重庆;亲迎国语教员于县城,迎聘英语教师于“弯柏树”,童军教官来于板桥口。

王对学生关心备至,注意其健康成长,鼓励其拼搏上进,对贫困学生予以经济资助,如李德厚、康继奎等学生都曾受其实惠。例如学生王明贤被其父将他母子三人卖到“阿坝”,王忠琦不惜代价将王明贤赎回读书,后明贤外出当兵,到了台湾,任少校军官,王明贤得知王忠琦病故的消息,在给其家的信中说: “可悲的是我日夜牵念的忠琦公,竟于目下去世了,惜情伤怀,忍不住流下泪滴,想我在他家时,他老人家是多么痛爱,教诲良多。抚育之恩,何能忘怀。若不是他老人家,我早就流浪四方沿街乞讨了,生平恩情何时报,只等返乡到坟前”。学生对其感激之情跃然纸上。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短缺,教师薪金由国家拨碛米解决,每人每月三、四石不等,其余经费靠学校自筹,为解决经费困难,王除自己向学校捐赠外,还采用办民教班,承包斗息等办法增加收入以求教师薪俸兑现,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THE END
打赏
海报
王忠琦传略
王忠琦(1900-1986),字子英,通江县兴隆乡人,家殷富,弟兄四人,排最末,读小学时,因辱师长而退学,其父罚他在家生产两年,后继读于保宁联中,在成都大学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