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珍与《通江县志续修稿》
吴世珍,本名元义,世珍为号,字聘甫,生于1858年,通江县民胜镇元顶村(现属通江县诺江镇管辖)人。1877年考中秀才(后补廪)。清光绪末,在四川绅班法政及巡警等高等学堂读书,毕业后,于宣统元年任保宁警务长。体察民情,解囊以息纠纷。保宁城状元街唐理元具控李其明黑夜撬门入室盗走白米一案。传讯其盗供认不讳。讯其为何行盗?答曰:“我乃搬运力夫,上月被军队拉去背夫,月余不放,十天前逃归。家中老小数口,母病卧床,断炊数日,迫于活命。恳将所偷之米,缓两月内加利偿还。”言毕,潸然泪下。转讯被盗之家亦是贫民。适女人生小孩未弥月,确无力周济别人。吴感到难于出法律处理,自己捐出白米,给被盗之家以息案。后川北道尹张澜闻共事,赠“膏泽下民”一匾。
主张维新,加入中国同盟会。重庆成立同盟会支部,列请为特邀代表,奔走于革命活动多年。1911年12月丰2日,尹昌衡杀赵尔丰成立四川省政府。1912年3月骆秉章任四川省参议长,召开参议会,吴被选为省参议员,参加大会。1915年任通江县第一高级小学校校长,为通江培养了一批人才。黄烈臣、李宝成、王尧笙、王子厚等皆其学生。1925年钟英任通江知县,以每月工薪四元(银元),聘“通江县志”总编辑。军阀混战,赋税奇重,知县更换频繁。从1925到1931的六年时间,更换知县九人,平均一个知县任期半年余。六年中,两年遭受旱灾,一年遭受风灾雹灾。土匪遍地,民不聊生。开头一、二年,每月四元的工薪,能领取,后来停止了发给。为了糊口,不得不到通江县立初中任课,解决生活困难。而教书又影响编写工作。一次,县政府开会,提出工薪问题,知县低头不语。吴气愤地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难道为四元钱折腰?没有工薪也要完成续修通县志的工作。
从道光通江县志问世。咸丰、同治、光绪等代,曾数次续修《通江县志》,均未成功,地方史已留了八十多年的空自,如再拖延,留下的空白就更大了.为了弥补这一空白,辞去初中教席,隐居西寺,潜心于编史月修志。每月由家送送米送菜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生活条件差,操劳过度,患严重神经衰弱与胃病。病一发作,就昏厥不省人事。亲朋好友关心身体健康,写信劝说,让他停笔静养。他回信说:“老朽以身许国,一生坎坷,没有为桑梓作出有益的事。编史修志乃千秋大业,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仍坚持不懈地工作。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初稿写成。全书分《沿革》、《山脉河流》、《风景》、《城市》、《祠庙》、《风俗》、《武备》、《公署》、《坊表》、《险要》、《职官》、《人士女士》、《物产》、《仓储》、《户口、赋税》、《实业》、《灾异》、《气候》、《宗教》、《交通》、《教育》、《科第》、《艺文诗》等二十余卷。体例沿袭道光《通江县志》,设置不一定合理,内容也较为粗略,不是一本堪称上乘的地方志。但在动乱年代,从家里背米来完成续县志的任务,就这一点,已经可贵了。从道光十八年到民国九九年,前后八十余年的历史空白,由他填补。要了解这一江时间通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史实,它是唯一的著述。吴的功绩是不朽的。
作者从史实的叙述中,表明了自己爱憎分明的观点。如《职官》中,既写了为政清廉的官,也写了贪官。民国四年任通江知县的薛晋封,在数月之间,就索民洋十三万,全县绅士敢怒不敢言,廪生杜星桥“讽其贪”,而横遭迫害。民国十年,杨希云任通江知县,以其姑夫蓝某为案牍兼审判,先受理案件先看贫富。富的能送包袱(通江话,意义为送金钱,受贿),无理可成有理;贫的不能送包袱,有理可成无有。由此索赃,三万有上。以上的事,秉笔直书,毫不隐讳。民国六年,王殿章任通江知县,作了一些对通江人民有益的事也写了出来。在作者的一下清官贪官,一看即知。作者编写县志期间的几任知县,不便直书其劣迹,就只记其名,让后人知道这些人虽然也曾之“民之父母”,实不过一纸空名,吃饭不干事而已。
该书于1930年写,謄写两份,一份送四川省政府,一份留县上。为了不使作者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主管文教的头目应设法付梓。可是文教局长谭次元系南江人,对此事漠不关心。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入川,谭忙于卷物逃跑,将志稿放在一张破烂的桌子上,意欲让其毁掉。吴芝知道后,毛发倒竖,到文教局将志稿拿回家中,对儿子吴本相说:“这是我五年的心血浇灌出来的一株幼苗。家可倾,产可破,房屋可毁,志稿不能丢”,这时吴病情更加严重,没几天,就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一说吴死,是县上某中暗中派人在药中放毒毒死的。由于作者爱憎分明,在志稿记,记述了贪官污吏的事实,恼怒了某官欲毁掉志稿,蓄意不让付梓,当其听说吴已拿回家中,就下毒手,暗杀了他。
1936年李泽任通江县长。吴本相将志稿政送通江县政府,说“这是我父亲晚年用心血编写出来的,请刊印出来,与全县父老见面。”李泽收下也未付梓。解放后,这份志稿,由于保管不善,已经残缺。现存吴的志稿,系省档案馆复印。2015年,通江县出版了一批此版本的《通江县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