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银耳科研所机构沿革
1997年,为了加速推进通江银耳产业健康发展,成立了银耳科研所,当时隶属于通江县科委,全民事业单位性质。主要职能是从事以银耳为代表的通江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推广等工作。 1998年 …
阅读更多1997年,为了加速推进通江银耳产业健康发展,成立了银耳科研所,当时隶属于通江县科委,全民事业单位性质。主要职能是从事以银耳为代表的通江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推广等工作。 1998年 …
阅读更多贾家梁村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建成巴新居聚居点3个,聚居农户232户。 深化农村改革,引进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社,实现“六个盘活”,一是地盘活,专合社流转土地2500亩, …
阅读更多巴中的建置始于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年~105年),据考证为永元三年(91年),划宕渠之北,包括今巴州区、通江、南江、平昌及万源等县西部的巴河流域地区,置汉昌县(治今巴州区巴州 …
阅读更多一、通江县历代建置 通江县建置始于北魏正始中(504年~507年)侨置符阳县;北魏孝明帝熙平、正光年间(517年~524年),置其章郡领涪阳县(郡县同治今通江涪阳镇);西魏文帝大统年间( …
阅读更多在巴中民间,广泛流传着“湖广填四川”的故事。一些老人常在茶余饭后讲述着祖先们是怎样历尽艰辛、长途跋涉来到四川,是怎样反捆着手被押进四川的。他们说,而今四川人有两个习惯都与祖 …
阅读更多1950年9月,涪阳区供销社用芽孢菌种(亦称孢子菌种、悬液菌种)繁殖、生产银耳成功,惜其后中断。此法是由名教植物病理学家、真菌学家杨新美教授于抗日战争时期在的贵州农学院研究出来 …
阅读更多1969年3月,引进华中农学院银耳孢子种,在涪阳公社一大队四队栽种成功,每板(相当于150公斤)板凳棒产干耳250克,比常规栽培单产提高10倍。 1974年,通江的香灰菌丝与福建省的银耳菌 …
阅读更多通江银耳节分别于1991年、2004年、2014年、2023年举行了四届,每次的主题都不尽相同,但为通江银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作用。 一、首届通江银耳节 第一届通江银耳节于1991年9月9 …
阅读更多南江红灯教,曾多次更名,早称佛生团,续改盖天党、扇子队,最后是太洋清平军,总而言之,万变不离其宗,名称繁衍,实质未动。说来是教,南江各地红灯教首皆为农人,没有文化,蒙昧无 …
阅读更多镌刻于巴中南龛坡的“光福寺”(寺庙本身毁于文革,早成废墟,可能会重建)三字,相传是乾元三年(760年),大唐皇帝肃宗(李亨)将“禄”改“福”而来,即将严武奏请赐“光禄寺”而题为“光福寺”的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