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变法图强的吴德㴋和吴铁樵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绝签订《马关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举人上京应试叫“公车”)。同时以变法图强为号召,组织“强学会”,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亦即改良主义政治改革)。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四月,康有为等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倡设“保国会”于北京。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引用维新人士。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操纵军政实权,坚决反对变法维新,是年九月,发动政变,幽禁光绪,杀害变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变法运动失败。在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中,有巴中人参与活动。

吴铁樵
吴铁樵

第一个参加变法维新的巴中人是吴德㴋。

平昌县白衣庵(白衣庵清属达县,今属平昌)清朝末期翰林吴镇的次子。吴德㴋(1848年~1900年),宇季清,号筱村,别号双遣居士,晚号寄髯,他出身书香之家,在其父的影响教育下,从小勤奋好乡学,博览群书,精通佛理。学有所成后,深感朝政腐败,国家落后,列强人侵,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故视功名仕途如草芥,县府多次岁考他不参加。后来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才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参加一次考试,被选为拔贡生。同年应乡试考取第三名举人。随后选任咸安营文职教习官。任满之后,按例大挑(优秀举人可充任知县)一等知县,而他却不挑此职,就连礼部举行的会试,虽然报了名,而他却不参加考试。自那之后,侨.居京城,与士大夫交游,讨论时事,议论富民强国之道,深受维新派人物的赞赏。而且吴德?书法、诗赋、文章名噪京师,他的书法别具一体,世人非常珍视,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楹联墨迹大观》收录了他的部分手迹,一时名公巨卿多与之交往。光绪八年(1882年)复又参加殿试,登进士榜。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委任浙江西安县(今衢州市)知县,后任山阴县(今绍兴市)知县,第二年任钱塘县(今杭州市)知县,第三年又调回西安县任知县,

据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里讲,变法维新之初,吴德浦一家出力良多。吴德?不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在京城留居之时,广泛接触进步人士,阅读了大量进步的和西洋新文化的书刊,接受了改良思想,决心投身社会改革事业。到浙江任知县期间,除秉承父志,执法无私,勤政爱民之外,常与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等频繁往来,积极参加变法维新运动。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首先发起成立变法维新组织“强学会”。11月,到江宁说服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字香涛),张之洞派幕僚梁鼎芬、黄绍箕参与强学会活动。于是,康有为赓即到上海,约黄遵宪、吴德浦也到上海,汪康年也由湖北来到上海,一同商议“强学会”主办的刊物《时务报》。次年1月,在黄遵宪,吴德浦积极筹措之下,《时务报》在上海开办,粱启超任主笔。

“强学会”成立之初,吴德㴋与汪康年积极出谋划策。吴德浦不辞辛劳,不避议论,与汪康年频繁接触,草拟《公会章程》,仅给汪康年的信件竟达52份之多,专门讨论章程之事。而且为了《时务报》的开办,吴德浦节省开支,集资捐金千元作为该报的开办费。并在致书汪康年的信中讲:“吾辈办此事,当作为众人之事,不可作为一人之事,乃易有成。”他的这番话很是感人,因为他办报和支持办报的目的,是为全体人民大众。

吴德㴋为了富民强国,不但自己积极主张变法维新,身体力行,而且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都积极投身到变法维新的行列中。他的长子吴铁樵是变法维新人物。他的次子吴仲弢,字以棨,又名以信,别号梦影,同样是变法维新的支持者。吴以棨除自捐400大洋外,还在沪、杭两地开办洋务,引导农民煎樟脑、采茶叶、磨锡箔、编草帽、割生漆、收白蜡、采山茧、取桐油、购猪鬃与外商交易,集资以充实《时务报》的经费,颇受社会同仁和乡党人士称赞。吴以棨还同上海龙泽厚创办“医学善会”,梁启超为其作序,其序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十一《时务报》第38期。

历来江浙经济比较发达,物产丰富,文化繁荣,自然人事比较复杂。吴德浦在那里为官,要为自身谋利很容易,但要出以公心,可就很难,这就是官场上所说的“为官易,为清官难”。然而吴德浦为大众不存私欲,所以在他任官之期,结怨了不法乡绅和豪强。同时,吴德?不阿谀捧上,故又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上司,就这样,豪强与贪官勾结,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利用庚子匪患作乱之机,屠戮官府,阴谋杀害了吴德?在浙江西安县的全家和署衙吏役人等30余人。吴德浦一家遇害之后,维新人士撰文悼念。如林纾的挽联是:“一曲桂林霜,幸季子生全,身后遗文应有托;千古娥眉月,鉴我公忠迹,人间蜚语竟何凭。”今人用川剧形式,编写了《蜀鹃啼传奇》,以示对吴德浦及子吴以棨等进步人士的追思和悼念。

THE END
打赏
海报
参与变法图强的吴德㴋和吴铁樵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绝签订《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