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余堃故事四则

清朝末期,四川省平昌县岳家寺余门两代竟连续出了父进士子翰林两个:一个老进士名叫余焕文;一个小翰林,名叫余堃,人称“九翰林”。

一、巧对父联语,人称“九翰林”

余堃(1862年~1921年),字子厚,是老进士余焕文的幺儿,排行第九,因为聪明过人,故乡人呼之为九翰林。老进士咸丰十年(1860年)考中进士之后,感到朝廷腐败,做官无益,辞不受职,回归故里,选择景致很好的金斗山修建房屋,兴办学校,一则督促诸子学习,二则兴教以育茂才,老进士学问渊博,道德高尚,长者之风,远近闻名,余堃幼年本自聪明,勤奋好学,又在他父亲督导下,诗、词、歌、赋、书法、对联,在其子侄学友之中,称为佼佼者。他既聪明,又为幺儿,老进士爱若掌上珠,为什么称九翰林呢,据说金斗山进士府第竣工之时,老进士带着诸生闲步后院,诸生尾随于后,刚跨出后门三步阶梯,老进士动了灵机,要求大家作对,出得联语:“三步步下地”;语音刚落,即有人对出:“一飞飞上天”,余老惊喜,问谁对上此对,众口一词地说:“九娃子佳句”,后来,众学人不呼名字,而以“九翰林”称呼,“九翰林”传遍乡里。

翰林余堃故居遗迹
翰林余堃故居遗迹

二、出任布政使,正己除邪风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老进士文章盖世,其子余堃又子继父志,连科及第,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登进士榜,后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刚三年,余堃晋升为编修,兼任湖南乡试同考官,那时科举制度,实际接近尾声,处在没落阶段,因而徇私舞弊之风严重,在湖南科考中,余堃虽只是个考官,但他坚持正义,杜绝舞弊行为,极力选拔真才之士,赢得参加考试的学子称赞:“出污泥而不染,这样的考官难得,”光绪皇帝力主新政,看中了余堃,选拔他任陕西提学。

清朝时期,提学为一省教育的最高长官,看似不重要,实际相当重要,因为这是当官取得资格的重要步骤,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取得功名之后,才能当官,余堃到了陕西,未辜负皇帝的厚望,他到任之后,不参加一切吃请,深入到文人举办的诗辞歌会,只参加而不结党,了解学子反映,目的在于堵塞科场各种弊病,使科考能选出真才实学的人,有童谣说:“好个余堃主考官,不重金钱只重贤,”清正之名传遍陕西,传到光绪皇帝耳里,又让余堃兼任陕西布政使,执掌全省的财赋和人事,成为一省行政的副长官,位在总督一人之下。

余堃既当提学,又兼布政使,主管全省的财政、税收、人事及考试,足见光绪皇帝对余堃的信任,余堃到任之后,不恃宠弄权,反而更加清正廉洁,勤勤恳恳地为民办事,最使余堃头痛的事有两件:一是如何杜绝官场的贪赃贿赂;二是如何杜绝科场的徇私舞弊,他深知仅凭一人之力,很难肃清那股多年养成的歪风邪气,他认为个人虽无回天之力,但只要自身清正,足可起到好的引导作用,于是他为了纠正这两股歪风,身体力行,洁身自好,为清扫歪风,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所以,署衙风气自他到任之后,逐渐端正,至少到府上公开行贿和送礼的没有了,那时应支局从省到县都有,但陕西省乱摊乱派的情况在余堃的监督下,明的纠正,暗的也大大减少,而且余堃本人也很节俭,衣着不华,饭食简素,车马简陋,署衙间往来文书省去很多繁文缛节,所以在他主政之时,人们称说:“严绝贿赂,休养民生,吏服民怀。”

THE END
打赏
海报
翰林余堃故事四则
清朝末期,四川省平昌县岳家寺余门两代竟连续出了父进士子翰林两个:一个老进士名叫余焕文;一个小翰林,名叫余堃,人称“九翰林”。 一、巧对父联语,人称“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