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刘伯坚

1922年8月,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立,原“少共”成员全部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刘伯坚担任中国旅比支部书记。之后,刘伯坚还介绍了聂荣臻、蔡畅加入旅欧中国共产党。

1923年11月,党组织派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并被任命为中国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

1925年5月,国内爆发“五卅惨案”,全国形成罢工高潮。旅莫斯科支部根据党中央决定,中国留学生分期分批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此时,旅欧的邓小平、李大章等30多人,因在法国抗议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转到苏联学习,党决定由刘伯坚接待安置。

1926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到苏联访问,共产国际派刘伯坚以《前进报》记者的身份,做争取冯玉祥的工作。刘伯坚每天和冯玉祥畅谈,宣讲革命的大好形势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冯玉祥在苏联考察三个月,表示接受共产国际建议,并欢迎刘伯坚等一批共产党人到西北军去协助工作。

1926年9月17日,在刘伯坚的推动下,冯玉祥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宣布脱离北洋军阀政府,组成国民军联军,参加国民革命,并任命刘伯坚担任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任部长)。刘伯坚以“训练班”名义建立政工机构,把共产党人邓希贤(后改名小平)、刘志丹、安子文等200多名干部安排到各级部队。部队很快发展到20余万,以后在转战廿、宁,挺进陕西中,取得节节胜利。12月后,部队顺利东出撞关,西进陕西,所向披靡,有力地鼓舞了革命士气。此时,刘伯坚结识了女友王淑振(国民革命军宣传员),于1927年3月结婚。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冯玉祥被蒋介石拉拢,追随蒋介石,在军中“清党”,刘伯坚被迫离开冯部,前往汉口。

1927年7月,刘伯坚转移到武汉与周恩来会晤后,遵照党的指示,偕王淑振去上海从事党的秘密活动。

1928年春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在莫斯科出席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

1930年,刘伯坚被派到中央苏区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

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刘伯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工农红军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不久,参加并领导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原国民党26路军奉命调到江西围剿中央红军,言兵不满蒋介石打内战,思想倾向革命,党中央指派有政治工作经验的刘伯坚去做工作。他深入虎穴,涉险前往,在他的艰苦细致工作下,参与领导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发起的“宁都起义”,全军1.7万余人,全部倒戈,举行了起义,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该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刘伯坚留守赣南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部队,在仁凤地区陷人敌军重围中,不得不分五路突围。3月4日上午,为了掩护战友冲出重围,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负伤而落入敌手。敌团长劝他“顺应潮流”,只要办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刘伯坚断然拒绝了诱降。3月9日,刘伯坚由信丰押解粤军第一军军部(大余县)囚禁,3月11日,移绥靖公署审讯室。在移狱途中,敌人故意押着刘伯坚从一条繁华大街(青菜街)走过,借此显示反共“战功”,恫吓人民,并从精神上瓦解其斗志。刘伯坚镇定自若,拖着沉重的脚镣,昂首走过大街。高声吟咏着他在狱中写的铁骨咏《带镣行》和《狱中月夜》等诗篇。在《带镣行》中咏道: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作。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刘伯坚的家书
刘伯坚的家书

1935 年3月21日,在江西大余县金莲山下英勇就义,年仅40岁。他在狱中写的《带镣行》气势磅礴,语词铿锵,成为千古名作。毛泽东高度评价:“刘伯坚是我党政治工作第一人,他在政治上很内行,他熟谙军事,是文武兼济的红军高级将领。”

1950年,胡耀邦在川北行署接见烈军属代表时指出:“川北人民应为刘伯坚烈士树碑立传。”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来到刘伯坚遗像前时说:“他就是我的战友刘伯坚同志。牺牲前写了《带镣行》等壮硕诗篇,还有较为完整的遗书手迹,为我党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1983年,平昌县在江阳公园建立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由邓小平题写碑名,黄镇撰泐碑文,杨尚昆、黄镇参加落成典礼仪式。随之建立了纪念馆,使刘伯坚的形象永在大巴山辉耀,他的事迹永远流传。

THE END
打赏
海报
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刘伯坚
刘伯坚(1895年一1935年),谱名永福,号铁侠、铸;在国外曾用大野(冶)、毅伯笔名,平昌县龙岗乡(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刘伯坚幼年聪颖,7岁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