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

巴人
巴人

关于巴人的来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徐中舒先生指出:巴为姬姓,是江汉诸姬之一,为周族;史籍所载巴为廪君后代,兴起于巫诞之说,并不正确;巴与濮原为两族,后因长期杂居成为一族,故称巴濮;巴人原居川鄂之间,战国时受楚逼凌,退居清江,秦汉时期沿江向西发展。蒙文通先生认为:巴国不止一个,秦所灭巴是姬姓之巴,楚所灭巴是五溪蛮,为槃瓠后代,即枳巴。缪钺先生提出:廪君之巴与板楯蛮不同族,廪君祖先化为白虎,板楯蛮则以射白虎为事,两族非一。邓少琴、童恩正等先生坚持巴人出自廪君的传统看法。邓少琴先生提出:古代数巴并存,有清江廪君白虎之巴,而巴诞是廪君族系并兼有獽人的名称;所谓太皞之巴,应源出氐羌。董其祥先生《巴史新考》支持这一看法,并认为賨、诞、僚、獽等族,曾与巴共处于江汉平原或川东,有些就是巴族的组成部分。蒙默先生认为:古代没有一个单独的巴族,先秦至少有四个巴国,即廪君之巴、宗姬之巴、巴夷賨国和枳巴,分别活动在夷水、汉水、渝水及涪陵水会,分属蜒族、华夏族、賨族和獽蜒族。李绍明先生则提出了广义巴人和狭义巴人的概念,认为广义的巴人包括“濮、賨、苴、共、奴、獽、夷、诞之蛮”,其族属未必一致;狭义的巴人则指巴国王室,即“廪君种”,其主源可追溯到濮越人,其次源可追溯到氐羌人,但一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就与昨天那些母体民族告别了。

不难看出,在巴人的来源问题上可谓歧说纷繁,难以缕析。必须经过辨证,才有可能整理出大致清楚的头绪。

一 、巴义诸说辨证

古今对于巴的解释,主要有蛇称、草名、因水为名、坝称、鱼称以及其他一些不同看法。

(一)巴为蛇称说

巴为蛇称说,在有关巴义解释的诸种说法中流传最广。其主要根据,来源于《山海经·海内南经》和《楚辞·天问》的有关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楚辞·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虽然屈原《楚辞·天问》讲述的故事与《山海经·海内南经》相同,但并没有明说食象的蛇是“巴蛇”,而是说“一蛇”,其义相当于“有蛇”。而郭璞注《山海经·海内南经》引《楚辞·天问》此句恰好作“有蛇吞象,厥大何如?”王逸注《楚辞·天问》则又引作“灵蛇吞象”,也不称“巴蛇”,均与今本异。

对于“巴蛇食象”的解释,《说文·巴部》言:“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巴,虫也’,谓虫名。‘或曰食象它’,《山海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象形’,伯加切,古音在五部。按,不言从己者,取其形似而軵之,非从己也。” 按照许慎的看法,释巴为虫是巴的本义,而释巴为食象蛇(蛇即它)乃是有关巴义的另一种看法,所以称之为“或曰”。段玉裁之说仅仅是解释许慎的说法。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
巴人 关于巴人的来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徐中舒先生指出:巴为姬姓,是江汉诸姬之一,为周族;史籍所载巴为廪君后代,兴起于巫诞之说,并不正确;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