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英魁,生于1908年7月,乳名毛娃子,(巴中市南江县)和平乡孟山村草狮岭人。祖父盂伟才是清末武举,在正直坝一带很有名气,生父孟卓儒,曾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又因不会种田营生,一生很不得志,曾在旺苍县的木门等地设馆教书,对名利十分淡薄。
孟英魁的母亲石氏,系和平乡鲁班村人,朴实善良。孟英魁的父亲去世很早,后来过继给胡书琴作养子。孟英魁弟兄二人共有田地七、八亩左右,由于收成不好,家庭生活也不富裕。孟英魁曾随父亲读过一些书,能写简单的书信。自幼就胆大,好动、十分机灵。其人处世,鬼点子多,但性情暴躁十分狡猾,能言善辩,心狠手毒。青少年时代当过泥巴匠,会打灶,泥墙,翻盖房子,但不精通也无心以此立业。
1933年(民国22年),军阀田颂尧的部队从长赤开往正直坝,路过硝洞沟时,孟英魁和他的哥哥孟英豪等人突然冲出,用木棒相逼,抢了田兵的一支步枪,当时田兵十几人一齐放抢,刹那间树林里枪声大作,孟英魁早已逃去,田兵怕中埋伏,也不追赶就继续赶路了。
后来,红四军来到木门(今旺苍县东凡镇)和平场一带,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孟英魁表面上拥护红军,却暗中设法抢枪,但没有成功。有一天,孟英魁化妆成苏维埃的人,在民间抢了两支枪。这样以来,孟英魁胆子大了,很想占山为王,但又觉得无人马、枪支少,只能到处乱审,伺机夺取当保长,团总手下人的枪支。一次,孟英魁听说地主鲜某家有一支枪,就以翻盖房子为名,抢到了那支枪。
孟英魁有了几支枪后,就暗中联络吴新模、夏时中、吴江勋等人,准备占山为王,当土匪,只因红军在和平场,不敢轻举妄动。后来,红军离开和平场,孟英魁孟孝贤等人以参加红军为名,尾随到红军队伍,在石龙沟哨棚嘴,夺了红军尾队的几支枪。当年冬天,孟英魁在家里大办酒席招待吴新模、夏时中等人,自封为营长,并让部下称兄道弟,别人称他为“王哥”,社会上人称之为“孟营长”,“孟魁子”。
[…] 1942年以三匹马、四个挑夫搬运行李,带着十多条长枪、三支手枪、千余发子弹赫赫威威退伍还乡。不久,名扬四方,各路袍哥弟兄拜把捧场,把他扶上红帮大爷交椅;土匪头子孟英魁、李克生亦闻风前来傍他这棵大树,又把他捧上了青帮首领宝座,便于借枪发财。自此,他掌红吃黑,坐地分肥,得意非常。又大兴土木营造起安乐窝,在三合院外高筑围墙,雇用两个“狗腿子”(贾光明、何应墙),养了三只恶犬。整日龟缩深宫,由娇妻陪伴,过着花天酒地,吞云吐雾(烧大烟)的奢糜生活。 […]
孟英魁家住孟山村2社庄房湾,年幼家穷,只读过两年私塾,成年后投师学打灶翻房泥水工,因翻富豪家住房,偷窃富豪枪支起事造反。此人胆大心细,足智多谋,心狠手毒,成事后奉行打富济贫,曾在石龙沟铜鼓石拦截由旺苍到恩阳平昌的水道米船四只,周济丁丑年大旱无收的孟家山陈家咀数百乡民度过饥荒;孟氏族人及邻近乡民多人收受过他的钱粮衣物避荒度日。孟英魁起事造反,受到国民党南江,巴中,平昌,通江地方政府派兵和民团频繁清剿,屡屡获胜;在惠家院打死国民党南江剿匪大队长黄埔军校毕业军官熊度;在黒潭与地方民团交战中,烧毁富绅大院数座,再与恩阳,平昌,木门,百龙,玉堂,蒲船的地方民团交战中国民党屡战失败,地方武装无能为力,对孟英魁实行明战暗和,孟英魁在战斗中获取了大量的补给,也曾在巴中人头山与国民党正规军交战失败,据说50余名兄弟参战只剩5人归家。红军入川孟英魁在中山贯与红军交战,在牛项颈抢枪杀死红军……。孟英魁造反致国民党政府因地方清剿不力革除多人职务,多人在清剿中丧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经几县合议派人封官许愿招安。1936年孟英魁接受招安后居住老家庄房湾衣食无忧,1938年因族内兄弟伙内讧,被诱杀与孟家山二社过路滩大路店中。孟英魁生在乱世所作所为无人定论,只有茶余饭后说闲话的人随意品评罢了!(南江县和平乡孟山村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