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女皇故乡何处寻?始宁城下入武陵。

据《太平御览》记载:“自汉中至始宁城下入武陵,曲折三回,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武陵,是女皇亡父武士彟[yuē]的陵墓。通江城西五里千佛崖,古名“巴王庙”。《通江县志》云;“巴王庙有丁房双阙对峙庙庭.”有趣的是,这里曾被误为东吴大将甘宁的墓.据《四川通志》载:“汉甘宁墓在县西五里上,谓之甘谷。宁为吴将,殁,归葬于此.”奇怪,东吴势力从未到达通江,甘宁死后,怎会“归葬于此”?

通江县土产公司赵巧岩 :利州家川县的石刻(网友郭爽爽提供)
通江县土产公司赵巧岩 :利州家川县的石刻(网友郭爽爽提供)

经论证:女皇武则天出生于壁州(通江),在利州(广元)、荆州渡过了童年时代。十岁时,父死于荆州都督任上,母女失去依靠,才又回到壁州神庙居住,将亡父武士彟[yuē]的遗体安葬于今千佛崖,并得就荔枝商人马明府解囊相助才得以安身。贞观十二年右武侯将军上官怀仁大破山獠于壁州,武则天正年满十四岁,随上官怀仁班师回朝,太宗见其貌美,被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高宗时复又入宫,被立为皇后,逐渐参与朝政,直至称帝。武则天称帝后改壁州诺水县为利州家川县,壁州‘神庙赐名“洪恩寺”(今西寺),千佛崖敕封为“武陵”,后人误为甘宁墓。

利州家川县唐仙乡是女皇降生的地方。《九域志》云:“利州都督武士彟[yuē],生武后于此,因赐寺,刻其真容。”天宝元年唐玄宗李隆基以清除武后势力和影响改州换县,将利州家川县改为始宁郡通江县。

武陵又名始陵,是武周皇室建造的第一座陵园。园内为女皇铸造铜像一尊,高达三米(毁于1933年),供养沙门五百,占地千余亩,东临赵巧崖,西至千佛崖,其规模不亚于咸阳顺陵(女皇母亲杨氏陵墓)。昔日,殿宇亭阁相间,茂林修竹掩映,禅林静谧,曲径通幽。历代文人墨客访古探幽,旅游观光者,纷至沓来。宋代诗人兼画家、洋州刺史文与可《寄利州转运使》;“西乡巴岭下,险通入孱颜。使骑到荒释,野禽啼乱山。问民青霭里,访古白云间。几日南城路,新诗满轴还。”这首诗就生动地描写了“武陵”风光。

通江千佛崖
通江千佛崖

民国十三年,美国考古学家爱理德·史密斯,在陵园洪恩寺的废墟上,挖出金佛、金杯、盔碗等朝中器物24件。同期出土的东汉铜冼和“大宋御制”香炉,至今还珍藏在县文管所,被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1987年10月,通江文管所在陵园的二级台地上,发现宋代庆元三年古墓一座,出土墓志石(买地券)一方,上书:“大宋利路巴州通江县唐仙乡奉道弟子刘进居住”。继又在赵巧崖上发现“利州家川县仙人石匠严士寅”的造像记,为女皇家住利州家川县唐仙乡,即今四川省通江县诺江镇,找到了可靠依据。

崖墓是宕渠(今通江一带)賨人墓葬的一种形式,千佛崖是以崖墓与佛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石刻艺术,崖墓高120厘米、深200厘米。墓门上具有唐代造像风格的武士像至今犹存。由此证明它不是后汉甘宁墓,而是女皇亡父武士彟[yuē]“归葬于此”。

崖墓左上方2号龛刻有“乾封元年四月八日,广纳县马明府为夫人杨氏敬造”的造像记。唐代文武一品及国公妻母称夫人。显庆元年武则天册立为皇后,追赠亡父利州都督府国公武士彟为周国公,封母府国夫人杨氏为代国夫人,显庆五年十月又加封为荣国夫人。官阶和过去相同,是正一品,但地位却高于普遍王公。荔枝商马明府是武陵工程的总管,由此证明:女皇亡父“归葬于此”是完全可信的。

在6号龛与崖墓之间凿有石碑三通,碑额上阳刻“阿弥陀佛龛,大唐龙朔三年,岁次癸亥元月塑建;麟德二年,岁次乙丑二月庚辰塑像。”另一碑刻“邑罗通奉朝旨,留此三日,因成律诗刻石。”碑文中有武后助脂粉钱两万贯惜已风化。这些碑记为研究武周历史,提供了新的文字资料。

从武周时期造像中还发现“大唐神龙元年囗月囗日前(以下字脱落)和22号龛中发现“父母及儿亡夫囗囗愿平安发心造观音菩萨囗囗完囗囗身,并得就(以下字磨灭)”两幅造像记。神龙本是则天年号,中宗袭位后仍用不改。从残存的造像记中,可辨认是女皇母亲杨氏为超度亡夫士彟及父母所造。

武陵工程竣工后,武后曾回乡祭祖,代父戍边,驻(“足华”二字合体,读音不详)于离城不远的洪恩寺。《通江县志》云:“华严寺唐名洪恩寺,在西关外,即西寺,寺有流杯石。”唐宰相武元衡流杯石上“女皇故乡何处寻?始宁城下入武陵.”的诗句至今还被人们所吟诵。(作者:刘辉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