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川省通江县文峰乡(今铁佛镇管辖)有个叫小井坪的地方,村里住着石姓人家。石家有个本分的庄稼户石柱子年方二十,身板结实,为人勤恳。
那年秋天一个天高云淡的好日子,石柱子结婚了,迎亲的队伍一大早就吹吹打打地出发了,翻山越岭,去往八庙岭的新娘家。一路上,锣鼓喧天,唢呐声声,惊起了林间的飞鸟,也引来了沿途乡邻的艳羡目光。新娘子是邻村有名的俏姑娘,名叫秀莲。此刻,她正端坐在一顶大红花轿里,花轿随着崎岖的山路颠簸,摇摇晃晃,像一只在浪涛中前行的小船。
队伍行至一处名为“秦家边上”的地方,地势豁然开朗,眼前是一大片平整的“瓦子大田”。花轿需要沿着田埂下方的沟里路继续前行。这段路走得久了,轿夫们也有些乏累,于是,领头的轿夫便高声吆喝一声:“歇口气儿喽!”
队伍应声停下,大花轿稳稳地停在了路中央一块平整的大青石板上。轿夫们放下轿杠,擦着额头的汗,三五成群地聊着天。送亲的婆姨们也趁机活动活动筋骨。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歇脚,谁也未曾料到,一场骇人的变故,正在这片看似祥和的田野边悄然上演。
新娘秀莲在轿中透过轿帘的缝隙,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地方。忽然,一阵阴风不知从何处刮来,卷起地上的尘土,吹得轿帘猎猎作响。秀莲心里一紧,莫名地感到一阵寒意。还没等她回过神来,只听“砰”的一声巨响,轿门竟被一股蛮力从外面猛地撞开!
一个黑影如鬼魅般闪了进来,轿内顿时一片漆黑。秀莲吓得魂飞魄散,刚想尖叫,一只冰冷而粗糙的大手便死死地捂住了她的嘴。那人身上散发着一股浓烈的土腥味和腐朽之气,低吼着说:“跟我走,你是我的人!”
秀莲又惊又怕,拼命地摇头挣扎。她一个弱女子,哪里是这人的对手?那男子见她不从,顿时恼羞成怒,开始撕扯她的嫁衣。红绸缎的喜服在拉扯中“嘶啦”作响,绣花的鞋也掉了一只。秀莲用尽全身力气反抗,指甲在那男子脸上抓出了血痕,两人在狭小的轿厢里扭打成一团。
就在她即将被拖出花轿,万念俱灰之际,突然,那男子猛地停住了动作。脸上露出了惊恐的神色。原来,歇息已毕的迎亲队伍,领头的轿夫一声吆喝:“起轿!”顿时,锣鼓再次敲响,唢呐也高亢地吹奏起来,那喜庆而嘹亮的声音,如同九天之上的神雷,震彻山谷。
那男子似乎对这声音极为畏惧,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他放弃了拖走秀莲的念头,转而一把夺过被撕扯下来的衣物,抱在怀里,然后像一只受惊的野兔,转身便窜进了路旁的灌木丛中,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秀莲瘫软在轿中,浑身赤裸,只剩下无尽的羞耻和恐惧,瑟瑟发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花轿一路颠簸,终于回到了石家小院。按照习俗,花轿停在院中,要由婆家的姑娘和婆姨们上前说些吉利话,请新娘下轿。然而,无论她们如何热情地呼唤“新娘子,下轿喽”,轿内却始终鸦雀无声,紧闭的轿门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
经验丰富的媒婆王妈觉得事有蹊跷,她凑到轿边,轻声细语地劝慰,里面依旧没有任何回应。王妈心中“咯噔”一下,暗叫不妙。她当机立断,对众人说:“怕是路上受了惊吓,咱们先把轿抬到洞房里去,让新娘子缓缓神。”
几个壮汉便将花轿小心翼翼地抬进了布置一新的洞房。待众人退出,关上房门,王妈才再次走到轿前,柔声说道:“孩子,没事了,到家了,开门吧,让王妈看看你。”
这一次,轿内传来了细微的抽泣声。接着,轿门被缓缓推开一条缝,王妈探头一看,顿时吓得倒吸一口凉气,差点瘫坐在地。只见轿中的新娘秀莲,竟是一丝不挂,蜷缩在角落里,用双臂紧紧抱着自己,满脸泪痕,身体抖得像风中的落叶。
“我的老天爷啊!这……这是怎么了?”王妈连忙脱下自己的外衫,裹在秀莲身上,将她扶出轿子,坐在床上。
在王妈的再三安抚和追问下,秀莲才断断续续地哭诉了路上发生的恐怖一幕。王妈听罢,气得浑身发抖,她立刻将此事告知了石家主人和族里的长辈。消息传开,整个石家都炸开了锅,喜庆的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愤怒和震惊。
族里有两位出了名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兄弟,人称“土候爷”。哥哥叫石虎,弟弟叫石豹,二人膀大腰圆,性情刚烈,最是见不得这种欺男霸女的恶事。听闻此事,二人怒发冲冠,石虎一拍桌子,吼道:“岂有此理!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在我石姓地界上撒野!这口恶气,我们若不出,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说罢,兄弟二人各自抄起一把锄头和一柄利斧,大步流星地朝着秀莲出事的地点奔去。他们来到那块大青石板旁,仔细勘察,找了半天,没有发现半点的蛛丝马迹,正要准备放弃的时候,石豹眼尖,指着不远处下方的一个土包说:“哥,你看那坟,好生奇怪!”
石虎顺着弟弟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是一座孤坟,坟头光秃秃的,别说青草了,连一根杂草都没有,在周围茂密的植被中显得格外刺眼。兄弟二人对视一眼,心中都有了答案。他们二话不说,举起锄头便开始掘坟。
泥土被一锄一锄地刨开,一股难以言喻的腐臭味渐渐弥漫开来。不多时,一口黑色的棺材露了出来。兄弟二人用斧头撬开棺盖,“吱呀”一声,棺盖被掀开一道缝。
就在这时,棺材里猛地坐起一个“人”!那男子面色青紫,双眼赤红,长长的指甲如同鹰爪一般,发出一声不似人声的咆哮,朝着二人猛地抓来!说时迟那时快,石虎眼疾手快,一锄头砸在那男子的手臂上,石豹的利斧也紧随其后,当头劈下!
只听一声闷响,那男子被劈得倒回棺中。兄弟二人哪里肯停,锄头斧头如同雨点般落下,片刻之间,棺中便只剩下一滩肉泥。他们定睛一看,只见在烂肉堆中,赫然堆着秀莲被抢走的红嫁衣和鞋袜,正是新娘的衣物!
兄弟二人虽然胆大,此刻也觉得后背发凉。他们立刻找来干柴,将那棺材和里面的秽物一同焚烧,熊熊大火烧了整整一天一夜,将那股邪气烧得一干二净。
为了永绝后患,保佑一方平安,石氏族人在那块歇脚的大青石上,请石匠雕刻了一个面目狰狞的“吞口石”。那吞口巨口獠牙,双目圆睁,仿佛能吞噬一切妖魔鬼怪。自那以后,此地再无怪事发生。
岁月流转,百年沧桑。当年的石家小院早已几经易主,那片瓦子大田也依旧年年丰收。而那块矗立在路边的吞口石,历经风雨,却依然静静地守在那里,用它那威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发生在清末迎亲路上的,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根据《文峰乡志》改写,原文如下:
清末,通江县文峰乡小井坪有一石姓男结婚,轿从八庙岭经沟里路抬至秦家边上瓦子大田下边,大轿停放于路中石板上歇息,随后锣鼓唢呐齐鸣回家。回家后,轿停院间,新娘在轿中,任凭婆家姑娘、婆姨叫喊,终不开门。
媒婆觉得蹊跷,叫将轿抬至洞房,新娘方开轿门,但见新娘全身裸露,衣裤无存,满脸羞怯,瑟瑟颤抖。媒婆大惊,忙问何事如此。新娘哭泣道:“在歇气之处,忽然一男子撞开轿门,要我跟他去,我不肯,他拉扯我,我们抓打起来,他扒掉我的衣服,强拉我走,正在紧急时,突然锣鼓唢呐齐鸣,那男子心怯,抢走了我的衣物,慌忙逃去。
话说当时族下有两个胆大包天的兄弟,称“土候爷”,闻知此事,愤愤不平,扛着锄斧,即去歇气处查寻,见不远处下方有一坟,已葬数年,竟未长草,遂掘开坟墓,撬开棺盖,见一男子躺于棺内。那男见棺盖被掀,速翻身挥爪,来抓二人,二人眼快,一个舞锄、一个挥斧,将那男打倒,霎时劈为肉泥,见新娘所失衣物尽在棺内。
当时寻得干柴将尸焚化。后人又在歇气处路边的石头上,安上吞口石,以降邪魔,保后世平安。吞口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