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善(1846年——1918年),字性生,号字泉居士,古镇恩阳人,自幼聪明,颖悟敏对,先后在恩阳文治书院、育才书院就读。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科举人。“育才书院”(今恩阳中学前身,公元1896年——公元1904年在任)第四任山长。
两考进士不第,被选拔入京,在经史馆深造。后经四川督抚推荐参加吏部考试,获二等成绩,派任山东河东盐库大使,稽核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盐务。任满回乡下,先后任育才、宕粱、云屏(今巴中中学)三书院山长(院长)。
宣统三年(1911)冬,大竹孝义军(保路同志军)进攻巴州,李本善同州知事张又栻谋设诈降计,诱杀四统领于城内,夹攻起义军于城外,残杀2000余人,横尸遍地。
民国元年,巴州第一次选举产生县议会,李本善任议长。民国3年,应聘李本善参加编修《巴中县志》。在此前后,著有《课孙随笔》、《岫云诗稿》、《女学养正新编》。曾撰《清重修圣水洞序》、《清修城隍庙记》、《回澜桥(恩阳古溪桥)记》。善书法,写有“天开金榜”、“龙飞凤舞”、“云龙桥”、“金城汤池”等,镌刻于恩阳文治寨石壁,笔锋遒劲,字大逾丈。
李本善在两路口、金鸭子、雷家沟、伍家垭、圆坝子、阳丹山等处买田地1200余挑(约合300余亩),恩阳河老场有半截街属他家所有。请职员魏子良、李子扬、朱如信等在大石坎开药铺,开水食店。
李性悭吝,宦游归来,为在阳丹山麓营建字泉山庄,便持势低价估买杨正清的十亩土地作屋基。历时3年,建成穿斗房廊68间,左、中、右3道大门进出;有3道躺梯、5个天井。庄内设置花园、鱼池、客厅、书房、卧室、绣楼、马厩、米面作坊等。建前,李本善派人从营山县请来领厂木工兰师傅包修,议定价钱,立约为据。当时言明短水彻底(即立好屋架、上好檩子、订好桷子)即付款。但李狡诈,在约据上却写成“短水后修彻底才付款”。兰师傅短水后,即讨价起身,李持约诬骗,,要兰师傅装修彻底才付款,由于工资不敷,兰只得回家卖田地40挑,而凑钱给木工支付工资。工人们怒气冲天,离庄怒骂:“这是给李本善修的恶巷寺!” [1]
据《民国巴中县志》(85页,四川省巴中县志办公室翻印,1993年5月):“李本善,字性生,光绪乙酉举人,肄业经史馆留京,两试春闱。历掌育才、宕梁、云屏各书院,……”公元1896年——1904年,李本善担任育才书院山长。李本善文思敏捷,善于应对。他交游甚广,其执掌的育才书院同宕梁书院、云屏书院的学术交流更加频繁,宕梁书院、云屏书院的讲席(即老师)不少人多次来育才书院讲学。
同时,巴州知名人士邬承章(巴中市人,清岁贡,民国时巴中县视学,《民国巴中县志》编修人员)、李辉棣(光绪己丑科举人,清江步清书院讲习)等先后多次来校讲学。期间邬承章留下了《回澜桥(即恩阳古溪桥)记》(《民国巴中县志》332页,四川省巴中县志办公室翻印,1993年5月)等文章。
民国三年(1914)李本善被聘请参加续修《巴中县志》工作,李本善工书法,曾在恩阳镇文治寨石壁上写的“天开金榜”,“龙飞凤舞”,又在寨顶池塘石壁上写的。“云龙桥”,“金城汤池”,笔锋劲秀。[3]
民国四年(1915),李本善中风后,瘫痪三年而殁。[2]
- [1] , [2] 《巴中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11-1986)》张心璧等编,李本善传略,146页
- [3]《巴中县志》P145
[…] 一路首领李克豫、蔡寿之、杜坤山率部经达县、抵江口,沿巴河而上,直逼川东;二路首领陈凯率部经渠县、营山,占领仪陇县城,进而直逼川西。四方警耗,一日数传!知州张又栻召集权绅李本善、刘汝安、李含菁等密谋,设定“诈降诱敌,待机围歼”之诡计,从州蜀派员组织绅士夹道“恭迎”,“盛情”款待。十月二十六、二十七日,义军先后来至城外,被分别迎送到巴河沿岸的王爷庙、龙母宫、东岳庙等扎营。张表面热情相待,并从州蜀传出话来:“愿意投降”;却紧闭城门,范围森严。义军统领们只见社会人士,难见州蜀官员,渐起疑心,便一面部署攻城,一面递书给张,令其开城交印。 […]
[…] 巴州州牧张佑轼为首的反动势力,仍图维护皇权。反对革命,一面召集巴中的“三老”李含清(进士,原任平武府官,回乡)、李本善、刘汝安,“三小”李挽澜(城防队官)、李敬临(称红胡子)、李双壁(咨议官,李本善之子)密谋策划;紧闭‘五门”防守;筹民团两百,招城防兵一百,并将城厢巡警西区乡镇巡警归并团防,速加训练”。暗集四乡民团偷据城周“九寨’,形成里外夹攻之势,张又与“三老”密谋,炮制了诈降之策。 […]
[…] 巴州高等小学堂,李本善为首任校长 […]
[…] 谨就所见,远溯前明正德问始有摩崖,亦越国朝,乾隆时略加修葺,要皆规模湫隘,未若今兹之爽。书于石为西龛贺也!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一十九日。(李本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