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古代书院——云屏书院

云屏书院(今巴中中学前身)创于同治七年(1868)。 “夫化民以士,而教士以学”(余焕文《云屏书院碑记》) .时任知州陈洪绪根据宕梁书院的现状——“斋舍秋隘,多士难容”及州人兴学的呼吁,选址州城西南状元溪畔、明代学宫故址上兴建。

陈洪绪,字辅臣,湖南新宁人,同治元年(1862)代理巴州知州,同治三年(1864)离任。在时任四川总督骆秉璋斡旋下,又奉檄来巴,由代理知州转为正授知州。陈洪绪“工书画,有理剧才。值刘藩司蓉重兵援汉中,驻州两月,洪绪从容供给,于民不扰。建云屏书院,延余焕文主讲,文风莫盛于此;复筹宾兴费,以惠多士”。〔《(民国)巴中县志·宦迹》〕

州城已有宕梁书院,同治七年为什么又要建云屏书院呢?

云屏书院画稿
云屏书院画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原宕梁书院教室少而逼仄,校舍规模小,求学的学子越来越多,已容纳不下。鉴于此,一些有识之士倡议另外建一所书院于城西南清幽安静、地势平坦宽敞处。知州陈洪绪同意后,州民开挖地基时,在泥土中发现了一块石碑。拂去尘土,仔细辨认,石碑上的文字记载此处是前朝设立学宫的地方。云屏书院选址在前人办过学的地方,就像在等待今人去办学似的,这不知是天意还是因缘巧合,州人十分惊奇,于是绅庶协谋,众力毕举,同治七年开工,同治八年(1869)五月建成,命名“云屏书院”——因城南山石上有吴存朴乾隆辛(1791)书的“云屏”两个大字(在今南龛云屏石上),官民皆视为风雅,便借用来做书院名。值得一提的是,在书院建设中,州人彭仰谦(号益庵)捐资出力,始终其事,功莫大焉。书院告竣,余焕文代知州陈洪绪作《云屏书院碑记》。碑记开篇写到,知州陈洪绪来巴州,看到民间缺乏礼让之风,州人好争斗、多诉讼,于是想通过大兴教育,教化百姓,改变这种不良风气;其次写建书院的经过;最后告诫来云屏书院求学的学子,按今日的话说,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保政治正确的同时,品行端方,力戒轻浮虚华,以期将来获功名、做高官报效朝廷,或成为家乡有用之才,佑斯文、美风俗,给老百姓做榜样。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古代书院——云屏书院
云屏书院(今巴中中学前身)创于同治七年(1868)。 “夫化民以士,而教士以学”(余焕文《云屏书院碑记》) .时任知州陈洪绪根据宕梁书院的现状——“斋舍秋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