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为爱妃杨玉环嗜新鲜荔枝的爱好,建起一条运送荔枝的通道“荔枝道”。通江的龙凤、洪口、澌波等乡镇就位于驿道上。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之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道明了荔枝的作用。杨贵妃与荔枝的话题虽是唐代荔枝北运进贡的副产品,却给荔枝道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也成为荔枝道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巴山南北的川东北、陕南,历史上盛产茶叶,号称秦巴茶区,其中巴州、南江、通江等县和达州统称“川东北茶区”。四川还是重要的盐产地,明清两代禁止私贩盐、茶,大路均设关置卡,严行查禁。正德年间,米仓道设巡检司,凡贩私茶和盐者同罪,于是商贩就利用荔枝道,越老林、绕关卡,私贩盐、茶。学者蓝勇据《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的记载,认为隋末义宁元年(617)左光禄大夫李孝恭从金川(今安康)入巴蜀招抚山南,即是取此道而行。
史载隋唐时期中国气候温和,四川出产荔枝,主要集中在巴州、壁州、通州、涪州一带,即四川东北部地带。公元1110年和公元1178年经历两次大冰冻,北宋时开始变冷,南宋尤冷。四川东北部地带的荔枝被冻死,荔枝生长地南移岭南。《旧唐书》卷三九·志第一九·地理二载:壁州在京师西南一千八百二十二里,壁州荔枝在2日之内即可运达长安皇宫,换来妃子欢乐的笑声。
荔枝道虽因荔枝北运而得名,但由荔枝所折射出的南北文化交流并不是从唐代才开始。新石器时代晚期,荔枝道就开始了其早期形成发展的历史,是当时关中通往巴蜀的重要通道,也是秦、巴、楚文化交融之所,还是古代先民南北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通江处在荔枝生长地和转运道的节点上,拓宽了经济文化交流的范围,丰富了县域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