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巴中城的庙会主要有:城隍会、龙舟会、文昌会、老君会、观音会、蟠桃会、佛爷会、药王会、祈雨会、川主会、夫子会、磨刀会。

庙会
庙会

一、巴州城隍会

城隍会活动是巴州旧时迎神赛会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会期最长的一次盛会。其“迎神”过程与“东岳会”和《民俗》中所记“清醮会”基本相同。参加演出城隍会的会戏演员须参加“迎神”活动。会期头一天上午,戏班的演员装扮成八仙、四大天王、八大金刚、金童玉女、吴二爷、牛头马面及众小鬼,跟着各行会组织上街,由32人组成的仪杖队,宛若皇帝出宫时排列的“鸾驾”。他们头戴烟毡帽(红色尖尖帽),身着皂罗袍,抬着两面道锣,吹着长管大唢呐,扛着彩旗和“肃静”、“迥避”牌,簇拥着手提大灯笼的执事、手执提炉吊香或手牵红盘炉香的乡绅、会首,与抬着五乘大轿的轿夫,在数队川剧乐队的吹打声中走向东岳庙、城隍庙、严公庙、火神庙、瘟主庙,将各庙菩萨的“行身”(一种木雕神像)请入轿内。在请菩萨时,还要请佛教和道教的两行法师做“法事”,称为“迎神”。此时川剧演员则扮演披枷带锁的小鬼,簇拥在轿前后上街游行。游行经过的大街小巷,两旁的老百姓均要点燃香蜡火炮迎送。游行之后,接着是宣布各行会向菩萨献戏敬神,戏班跟着跳“加冠”,接着唱正本。会期演出的剧目是《开皇诰》《仙人岛》《玉皇诰》《金母寿》等等。城隍会的会戏约演两月时间。

二、巴州龙舟会

每年五月初五日,本县城乡普遍开展“龙舟竞渡”、戏班唱戏。扎龙船、川剧坐唱游江等,各种文体活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民国三十五年(1946)端阳节,恩阳镇出现了一次川剧座唱比赛。恩阳镇鱼市街,川剧座唱会“大义音乐社”,于端阳节前一天,在恩阳河坝上搭起了座唱彩台,恩阳镇各行会、川剧座唱班、“逸韵音乐社”等玩友班,登上各自的彩船,按原定计划,准备一边坐唱一边游江,可是,大义社彩台上的锣鼓声,打乱了他们的计划。“逸韵音乐社”便把彩船撑到离大义社的彩台不远的河边,开始了“打滚台”式的川剧座唱。大义社唱《射太阳》(后羿射日),逸韵社便唱《沙沱搬兵》、《洞庭配》;逸韵社打唱俱全,大义社即搬来正在河下游江的座唱班“新兴班”和“中兴社”的成员前来助戏;逸韵社不甘落后,也搬来正在荡舟畅游的“三清社”和“集贤社”成员;两边锣鼓相当,势均力敌,一边一折戏,此停彼唱,沿河两岸数以万计的观众,均为双方喝彩。两组人从五月初五的下午一直唱到五月初六日凌晨卯时。

三、文昌会

农历二月初二日,不少地方都举办此会。据传文昌即“文曲星”,又名“文昌星”,是主持文运科第的“星官”。新中国建立前不少家人的神龛上都供着“文昌菩萨”,希望他能保佑后代读书高中。县城居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有登塔子山、赴文昌会的习惯。塔子山的凌云塔内塑有文昌菩萨的神像,而且庙会期间还演会戏,非常闹热。新中国建立初期赶塔子山庙会的习俗犹存,后被禁。近几年来,二月初二上塔子山的人成千上万,绝大多数是游山玩水,也有少数人上山拜菩萨。

四、巴州老君会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凡建有老君庙的地方,道徒都要举办盛会,以纪念春秋时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老子(李耳名老聃,字伯阳)。老子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县城巴河北岸望王山上建有老君庙,因此县城里不少人在这天上山,拜祭老君神像,同时观看皮影戏,并演川戏以示纪念。

五、观音会

传说观音菩萨法力无边,来历非凡,单是生日也不一般,一年中就有三次之多:农历二月十九日正生;六月十九日出家;九月十九日登莲台。观音以“慈悲为本”,有“普渡众生”的慈心和法力。因此,每年三个“十九”,信徒们都要为之庆贺。本县以阴灵山观音会最为兴盛。近年来又有少数人兴起朝山拜佛之举。1982年9月19日,上阴灵赶会和游山的人太多,有人被挤下悬崖,几乎丧命。

六、蟠桃会

农历三月初三日,一些地方有赶蟠桃会之俗。此会称“桃儿会”。据传,王母娘娘在每年三月初三日,要在瑶池宫举行蟠桃宴会,邀天上众仙赴会。本县举办蟠桃会最盛者是西溪寺,赴会的人最多。每年这一天,所谓的善男信女们,将面粉发酵做成蟠桃形,蒸熟着色撇于桃树上,让赴会的人们采食。据说,老人们吃了“仙桃”,可延年益寿,青年们吃了“仙桃”,可强身健体,可得儿子。每年赶蟠桃会许愿、还愿者不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