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沙溪镇传统村落考察记

蔡家大院子古村落后面的响堂山,原名凤鸣山,后改名富贵山,再后来改名学堂山。从山谷对面的三品寨村一个山梁上远观之,蔡家沟一地,隔着山沟放眼俯瞰,上下沟壑,千丘梯田,蜿蜒而下,跌入深谷,幽暗而不见谷底。山下寨子坝,蔡家沟,蔡家大院子规模的确大,为川东北一带地方所罕见。

南方乡土建筑被叫做“院子”,与北方村落比较起来,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不比北方村落的集中,而是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单家独户,显得分散。当然,在千年宗族社会,各个姓族聚族而居,总有大户人家把院落建得宏大气派,富丽堂皇,成为一地的景观式院落。但是,在川东北大山区,因为环境限制,像蔡家大院子这样十多户院落集中建于一处,毕竟十分罕见。这一点,成了该聚落的一大特点,甚至可能成为川东北传统村落的唯一。

本考察报告就各个院落的状貌及特点,逐一进行了考察研究。其中最具特色的院子主要有以下9个,其余院落,大都建于民国后期,因为下沟居住人家的土地多分布在上沟里,为便于劳作,逐渐移居上来,傍老院子新建居屋,大多简陋,从简乃至于不提。

传统村落面貌及特色

一号老院子,房主人蔡光国,80岁。规整四合院设计,正堂三间,左右厢房对称排列。堂屋和横堂屋四面,都有完整的天楼(亦名骑楼,也就是阁楼)制作。前堂屋依据地形,设计为吊脚楼,因而构成“地楼”状貌。如此状貌,较为完善地体现了川东北民居建筑天楼地枕特色。“天楼”建筑式样,是川东北大巴山区民居的一大特色。这一设计,既是便于粮食物资的储存,也是山区冬寒夏热,居住需要避寒避热的考虑,而且更深入人性的私密心理需要,避免屋子空阔,强化家庭人气旺盛的本性需要。

前堂正中设栅子门(亦名龙门子),当地说法叫“封了口的”。

1934年,王坪红军总医院在本村设立第一分院。共占用3个院子,老院子用作病房区。另外,邻近老院子的后头院子用作分院办公室、药房和医护人员居住地,下面的底院子用作守卫红军一个排和所属村自卫队的驻扎营房。老院子后面有渠沟岭,岭下的渠沟园,被辟为红军战士、养伤初愈战士下操之地。

二号底院子,房主人蔡茂远,79岁。因为位置于老院子坎下(底脚),故名。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沙溪镇传统村落考察记
通江县沙溪镇(原板凳乡)学堂山村,6.6平方公里,1562人,全村7个村民小组,蔡、杨、秦、李、黎、阎六大姓氏。蔡姓聚居2、3、4社上下蔡家沟,杨姓住1社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