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的“一二三四五”平民教育思想

“乡村建设理论”是晏阳初的第二大发明。它是在“平民继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和“平民教育”联锁进行、整体推进的理论。

晏阳初认为,识字教育只是给了平民以识字的工具,有了工具而不会应用也等于零,必须和乡村改造与建设结合起来。

晏阳初及其同仁从1926年冬开始在定县进行大规模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工作。他们进行了三项重要的工作:农村教育,送知识下乡,传播农业基础知识,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进行农民教育的研究与调查,离开大城市知识分子的象牙塔,钻进“平民”的泥巴墙,和他们生活、劳动在一起,研究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和他们对知识渴望的心理;搞农村普查工作,进行农村的社会调查、工业调查、农村人口调查,农村概况调查等。

晏阳初(左)和平教会同事在定县
晏阳初(左)和平教会同事在定县

晏阳初经过调查研究和定县实验,找到了适合中国农村特色的治国方略,这就是以教育为工具,推动经济、政治、卫生、文化全面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

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理论后来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乡村改造和建设运动。1988年,晏阳初在谈到乡村改造时指出:“国际乡村改造运动,沂其历史,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战区的华工教育,后来演变为中国的平民教育运动,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从五十年代起,以中国定县实验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乡村改造运动,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推广开来。”

三、三种方式

平民教育运动的对象是全体民众,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知识力、强健力、生产力和团结力”的“新民”。晏阳初采取三种方式对民众进行教育,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学校式:就是采用平民学校的形式。具体办有“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平民大学”。

社会式:以高级平民学校或平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各种活动为中心,使毕业生继续接受教育。这主要针对成年人和妇女。青年农民在平民学校毕业后加入“毕业同学会”(或校友会),他们可以利用“流动图书馆”阅读农民周刊,并向该报投稿。此外还有:组织戏剧社和辩论俱乐部,为村民办无线电广播,传播农业知识;举办墙报、板报、刊登当天新闻及知识技能;调解民事纠纷。还有植树、修路、农业展览、禁毒拒赌运动等等。

家庭式:家庭式教育主要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使在家庭中的老少男女都能得到相当的教育,分别有户主、主妇、少年、闺女、幼童五种组合。这种方式常与学校式、社会式结合进行,目的是帮助改良家庭的日常生活,帮助解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扩大家庭的责任感,减少对上学青年、儿童的反对和阻力,使家庭社会化、增进家庭的社会责任。

THE END
打赏
海报
晏阳初的“一二三四五”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联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