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古道活态保护及传承研究——以古道水陆码头恩阳古镇为例

摘要:米仓古道是中国最早的国道,恩阳古镇是恩阳古道的重要水陆码头,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红色资源保护突出;米仓古道活态保护和传承应该注意传统文化开发密码,依靠产业支撑,避免发生传统文化开发常出现的一些错误。

打开中国地形图,四川被周边的高山团团围住。出入四川,不管走哪个方向,均要攀爬险峻的高山峡谷或经历险滩激流,故李白叹曰:蜀道之难难于难于上青天。自古以来,广义的蜀道,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金牛道是古代出川的主要通道,而米仓道是古蜀道中开凿最早的古道。

金牛道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因说石牛能粪金,故称为金牛。石牛粪金的故事,发生在周显王扁和周慎靓王定这段时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将金牛赠送给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是二千多年来巴蜀地区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道路。它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

“米仓古道”是石牛道未开通以前唯一的一条川陕通道。米仓古道据考证为夏末商初为巴人开通,历经3500余年。秦末初始为官道,古称“大行道”,又称“巴岭路”,宋以后称大竹路,清代始称米仓道。《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有侵犯、进犯之意)殷人,前徒倒戈。”中的“巴师勇锐”就是从米仓古道出发前去参与“牧野之战”,此时为公元前1046年。

米仓古道作为连接关中的重要通道,在秦汉唐宋时十分兴盛,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条古道上;在秦汉、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与南亚文化、物质交流的频繁,米仓古道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尤其是政治重心的东徙、北移,使整个蜀道系统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所以到明清后逐渐消沉。金牛道作为主干道,米仓道与之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其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一直镌刻在古道上,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米仓古道是多条线路构成的复合型古道线路网,有由水陆两路。陆路主线有三条,由北向南到巴中恩阳,又从恩阳出发沿阆中到成都;水路共有四条从汉中到重庆,其中一条从旺苍沿正直到恩阳到巴中三江口到平昌江口到重庆。在蜀道的几条主线中,米仓古道是唯一陆水并进的古道。

恩阳作为米仓古道上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既是米仓古道的陆路的终点,又是陆路到成都、水路到重庆的起点。

一、米仓古道的沧桑--恩阳古镇的考察一。

在米仓古道三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中,有无数的历史故事在这条古道上发生,有无数的商品和物质在这条道路上流动,佛教沿着这条古道流进了巴蜀大地,无数的古蜀人巴人走出去,也有许许多多的江西人、广东人、湖北人走进四川...“米仓古道是一条历史底蘊深厚、内涵丰富且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文化线路,但由于线路分布地域较广、形成历史久远,道路及沿线文化遗产保存状况也千差万别。”恩阳古镇代表了米仓古道的沧桑变化。

恩阳建镇已近1500年,“上至秦陇,下达苍阆”是米仓古道的商品集散地,文化的交集地、民族的汇融地、历史的参与者。

1、历史变迁

《巴中县志》载,恩阳先秦时属西汉水以下嘉陵江畔古阆中,后汉和帝永元(公元89-125)年间划宕渠之北设汉昌县,后由汉昌所辖,为巴人集中居住区,而恩阳又集中居住巴人中的僚人。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设义阳郡、义阳县,郡县同治。因僚人常反,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留县,十八年(598年)改义阳县为恩阳县。唐贞观元年(627)将静州从今旺苍县普济乡迁移今恩阳镇飞凤村,恩阳县属静州。贞观二年(628)省恩阳县,万岁通天元年(696)又复置恩阳县,治所今恩阳古镇老场。宋沿唐制,仍设恩阳县,治所今恩阳老场,属巴州。元代,省难江(今南江县)、恩阳两县入化成,治所今巴州区。从南北朝至元代二十年(1283)先后在此设置郡、县政权机构达758年,实乃六朝郡县之故地。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年)后,恩阳撤县降为恩阳镇,归巴中县管辖。

川陕根据地期间,红四方面军在此设置恩阳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的县级苏维埃政权。2013年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巴中市恩阳区(县级)。

2、商业发展

恩阳因商聚镇,水陆交通便利,行水路能南下襄渝荆楚,走旱路能北上汉中西安,在明末清初时期恩阳古镇是四川东北最大的水码头、最大的物资集散地。聚集人口众多,形成所谓的“日有千人摆手,夜来万盏明灯”之景象。

“早迟恩阳河”是流传在米仓古道上的一句口头禅,意思是行旅于这条道上的人,不管近的远的,都要赶到恩阳,只有到了恩阳河才能安心休息。

作为米仓古道上最繁华的集镇,恩阳古镇在明清时期常住人口达1万人、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水码头上随时停泊着300多艘船;恩阳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生姜、面粉、印花布、铸铁产品等销往整个四川乃至全国。据传古镇上的人,几乎是一半在经商,一半在搬运。恩阳古镇商业繁盛,人气兴旺,有“小上海”之美称。

3、文化遗存

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巴文化构筑了恩阳古镇的文化精髓。

(1)民居文化

恩阳古镇是四川省内明清古建筑保存最完好并且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区内现存成片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恩阳古镇在明清最繁荣的时候,有37条古街,占地面积达2平方公里,虽经多次人为和天灾毁损,现保存完好的有17条古街589幢古建筑,82株古榕树,约0.5平方公里。

古镇民居多为四合院布局,穿斗木结构,一楼一底,墙身多用竹篾土夹墙;其中最具川北民居风格的当是吊脚楼, 主要集中在古镇内临河的油房街和姜市街一带,全木质结构,整个楼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有一层,有多层,最高的四层。

古镇的街巷,呈现为蜘蛛网布局,形若迷宫。“恩阳人在城镇建设中,不仅从功能、实用、舒适等方面出发,而且还注入了景观美学的观点,巧妙地利用山地地形和河水绿化来营造景观氛围,注重中国人传统景观中山、水和建筑的充分融合。”

(2)客家文化

客家会馆是一部浓缩的客家移民史。恩阳古镇现存客家会馆四座,江西会馆——万寿宫、湖广会馆——禹王宫、山西会馆——王爷庙、广东会馆——龙母宫等。这些融庙宇宫殿于一体的会馆,是在清中期由祖籍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省迁徙到恩阳的客家人,按照他们的习俗修建的。其功能一是接待来往的本省人,二是举办各种传统的纪念活动,三是举行各种聚会,这些会馆在建筑、餐饮、装饰上体现了原省籍的传统和特点,寄托着他们对故乡的眷恋。

(3)宗教文化

米仓道是宗教传播之路,佛教随着古道在隋唐时期进入到恩阳。在恩阳镇北有白云寺,镇西有文治寨、千佛岩,镇东有登科寺,镇东南有巍峨的义阳山、普贤寺、红梅阁等。在米仓古道上,唐代佛龛随处可见。

伊斯兰教也随着条道路进入四川,恩阳尹家乡回民的尹家牛肉传说三国时期受到过驻守恩阳的张飞赞誉。

(4)民俗文化

恩阳自形成场镇以来,月月有盛会。如正月龙灯会,二月文昌会,三月清明会,四月佛祖会,榨油业有华光会,打铁业有老君会,百货业有皮头会等等。特别是文昌会。

文昌会是恩阳河规模最大的庙会。二月初二这天,文昌菩萨塑像要乘坐八人抬的大轿,一路吹吹打打,出庙巡游,走遍恩阳河三场(老场、新场、回龙场)。民间社火(俗名地抬子)、龙灯、彩莲船,数十套锣鼓随行。各条街口要扎高大的牌坊,文昌阁庙内念经,山门口戏楼唱戏。中午在文昌阁庙门口大坝广场设露天宴,点酒戏。晚上则燃放烟火与放河灯。一时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据说民国时候的恩阳庙会是全巴中乃至全四川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场面最壮阔、内容最丰富的本土庙会。特点是会期长、人气旺、客流量大、土特百货齐、交易数量大,它享誉秦巴、甘渝等地,是广泛吸引湖广、江南各地客商关注光临的盛会。

(5)非物质文化遗产

米仓古道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形式多样,价值极高。概括起来说,可分为16个大类,169个子项。包含了民族语言、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

其中恩阳的非遗有省级非遗项目:蓝印花布制作技艺

巴中市级项目有:恩阳十大碗制作技艺、提糖麻饼制作技艺、尹家牛肉制作技艺、舞龙、板凳舞、四川扬琴、川北灯戏、川剧玩友等。

恩阳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千百年来,恩阳蓝印花布不断创新发展,种类逐渐增多,产品从乡间走向集市,受到老百姓喜爱。特别是民国时期,由于恩阳水陆交通发达,商贸繁荣,蓝印花布制作、销售均达到了巅峰,北销到陕西汉中,南销至南充、重庆等地。

4、生态自然资源

镇内恩阳河、之字河、詹家河纵横全镇,四面青山环绕,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貌以浅丘、深丘为主,独特的地理特征孕育了众多的自然景观,历史上素有恩阳十八景之说,如文治护城、千佛论法、五子登科、马鞍披霞等。

恩阳古镇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2002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二、米仓道上的红色文化--恩阳考察二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后,在川陕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多次农村武装暴动的基础上,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发展起来的。其中兴盛时期面积达42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活动地区为四川嘉陵江以东、营山、渠县以北,城口、开江以西,陕西宁强、勉县、南郑、西乡、镇巴5县邻近四川边界地带。人口约500万,共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主力四个师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多人,加上独立师共10余万人。 [1] 红色政权几乎覆盖了米仓古道四川段全部地区,其中恩阳成为了红色政权的核心地区。

恩阳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1932年12月18日,红军从通江县的两河口入川,1933年至1935年期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

恩阳的红色政权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全景式展现了陕甘苏区的红色政权全貌。现保存完好的旧址有:川陕省恩阳县苏维埃政府、中共川陕省恩阳县委会、川陕省恩阳县交通局、川陕省恩阳县革命法庭、川陕省恩阳县财政委员会、川陕省恩阳县苏维埃政治保卫局以及川陕省恩阳县少先队指挥部童子团团部、川陕省恩阳县第四区列宁小学旧址等8处。同时还有红军石刻标语共1处7地11点13幅,至今保存完好。这些旧址和遗迹对后人研究红军时期的红色政权提供了实证。

1933年至1935年,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等各级革命行政机构,同时还涌现出以张思德为代表的一批红军先烈。

三、米仓古道活态保护与传承,以恩阳为例。

千年恩阳历经了沧桑巨变,由于时代的变迁,米仓古道早已经失去了沟通秦巴的功能,繁忙的古道已经被荒草掩埋或重新变成了稻田,昔日千帆竞渡的恩阳上下水码头已经消失不见,恩阳古镇成为了忧思怀远的场所,保护和传承古道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2012年四川提出了蜀道申遗,就是要全面保护古蜀道包括米仓古道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恩阳考察中发现,米仓古道在3000多年的繁盛后已经没落消沉,古道上的驿站、桥梁、路基、关口、碑刻等,保存完好的极少,许多已经不在了。在恩阳考察中,米仓古道恩阳段20多公里的道路,完好的极少;唐代的摩崖佛龛几乎面目不再,古道的石桥、关口的碑刻铭文几乎分辩不出字迹,柳林古镇已成残垣败壁;漫步在恩阳古镇,古老的戏楼破败不堪,古镇上曾经辉煌的上下码头连痕迹都无从找寻。除新修的游客中心和起凤新桥高大雄伟夺人眼目外,游人稀少;

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列入非遗保护的屈指可数,仅省级有一项、巴中市级不足十项,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四川十大古镇极不相称。

我们认为,传统文化资源是人类除自然资源外最重要的资源,它存在于物质领域,又存在于精神领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中国的城镇,每个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是由乡村村落慢慢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记忆,这是城镇的独特个性。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应该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方针,让历史文化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如何将米仓古道及恩阳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进行遗产保护和传承,有以下几点思考。

1、摸清米仓古道的的家底。

恩阳在近年来组织了几次考古调查,着重点在古道文物及遗址的考察,已经为米仓古道恩阳段建立了文物档案;对恩阳古码头的修复重建纳入了规划,这些对古道申遗和古道保护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但是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我认为要对古道的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一是要画出完整的路线图,通过路线图对古道所属逐项进行调查;二是查找史料、走访群众,收集整理在恩阳古道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整理出较为完整的历史年谱;三是列出古道保护的规划方案,逐项逐年落实。

2、进一步挖掘米仓古道的历史文化,丰富恩阳的非遗项目和内容。

恩阳古镇的千年文化,需要重点发掘和收集。一是故事和传说。在恩阳,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如红梅阁、巴蛇洞传说、琵琶滩的传说等等,这些故事都十分生动,具有十分突出的个性特点,可以收集为民间文学;二是民俗文化的挖掘,恩阳古镇融汇了巴蜀文化、关中文化、客家文化以及码头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如节庆文化、婚丧嫁娶习俗等,通过保存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整理出原生态的民俗风情;三是发掘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文艺,如说唱艺术、传统器乐、曲艺杂技等;四是各种手工技艺的挖掘。恩阳在明清时候有许多手工匠人,如竹编、剪纸、首饰、印染等,丰富非遗内容;五是地方传统美食的开发。

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发掘和整理,积极向上申报非遗项目,扩大非遗保护的数量和种类。

3、活态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传统文化资源无形金矿的开发,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根据笔者二十余年的文化经历和国内外文化事业发展的先进个案和失败教训总结出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密码“12345”。

“1”指的是一个中心,就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要坚持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理论为中心。

“2”指的是二性,不可垄断性和可再生性。指的就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不可垄断性和可以复制再生。

“3”指的是三圈,核圈、体圈和壳圈。指的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要坚持走三个阶段,逐步展开,不可偏废。核圈指的是传统文化的结果、成品和内容;体圈指的是文化的六大产业,出版发行产业、报刊媒体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文化旅游、娱乐收藏产业。任何一项创作的内容,都可以融入六大产业,形成文化产品,这是第二个阶段;体圈就是第三个阶段,是文化和其他行业的结合,提升其他行业的附加值,如文化和农业的结合形成的实体。

“4”指的是四种关系: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事业与产业。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处理好上面四种关系。

1)民族与世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鲁迅当年所说的话,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地方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另一方面,“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提倡地方文化在融入世界过程中,要注意吸收世界元素,吸收世界的普世价值,打造世界+民族,熟悉的陌生和传统+现代,时尚的古典的优秀作品。

2)保护与开发

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一味的保护,不开发是假保护;不讲原则的开发就是破坏资源的盲目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应坚持科学开发的原则,科学的开发就是合理的保护。

“5”指的是五要素,它是构成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五个重要环节:项目、产品、品牌、受众、企业。

恩阳古镇的开发,重点以开发文旅项目为主。恩阳古镇有众多的的文旅资源,在恢复恩阳河上下码头的基础上,以古镇的明清建筑、红色遗址,可以开展红色主题游、古镇主题游、学生游学等项目;以恩阳古镇的居民生活实景形成的生活场,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体验巴山风情的养心之旅;以上下水码头开展恩阳河支字河水上游乐;通过民俗节庆、灯彩工程,开发夜经济项目;以非遗项目建设非遗传承基地、手工作坊,开发主题美食、旅游纪念品等;同时打造古镇、红色基地,引入影视动漫等产业。

米仓古道恩阳段的开发,是线的开发,不仅要思考文化产业,还要思考与乡村振兴,与农业等其他产业的结合。要在线上逐步布点,有序开发,逐步推进。可以在米仓古道上截取一段如柳林古镇到恩阳古镇古道,先期开发,在开展文旅项目的同时,结合良好的生态,可以在柳林古镇重点开发康养项目;在古道所在的村社,开发特色农业,如种植药材、水果等,为学生提供游学基地;

在米仓古道文化产品开发中应确定可行的项目、推出产品、树立品牌、找准市场、扶植一批文化企业,全面推动米厂古道活态保护与继承。

4、活态保护与传承的禁忌。

一是不要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上机械复古---迎合世俗。单纯机械地模仿前人,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丧失了地域性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导致一些文化产品品位和价值今不如昔,这在文化产业上表现最为突出。

二是防止掠夺破坏式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使不少传统文化失去了原始生态特色,丧失了赖以生存和传承下去的意义。

三是不能抄袭模仿-----雷同开发。以工业化的思路打造文化产品,出现文化产品雷同,失去了个性特色。

四是杜绝以文补文-----满身补丁。没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在以前粗浅开发的基础上,小打小闹,浅尝辄止,以文补文,满身补丁。

五是不提倡文化只搭台,让经济唱戏-----文化没戏。文化只重视搭台的热闹而不注重经济的收益,文化没能形成事业及产业双轮驱动。

作者:卢加强,张烈

谭拓 《中国最早的国道-米仓古道》新浪博客

彭邦本《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四川文物》2013年01期杨姗《浅谈米仓古道(平昌段)的价值与保护》 《百度文库》 2020年08月

杨博《关于恩阳古镇历史景观的现状与再利用研究》四川师范大学》 2016年

黄雪《四川巴中恩阳古镇空间形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THE END
打赏
海报
米仓古道活态保护及传承研究——以古道水陆码头恩阳古镇为例
摘要:米仓古道是中国最早的国道,恩阳古镇是恩阳古道的重要水陆码头,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红色资源保护突出;米仓古道活态保护和传承应该注意传统文化开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