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生卒时间不详),小字阿灰,一作阿咸。少年时定居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祖籍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吏部待郎张裴之子、兵部尚书张祎之侄,晚唐进士、辞赋家、诗人,官至右补阙。有状元之称。

唐广明元年(880)正月,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率皇室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金光门出逃,经骆谷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入金牛道,于次年八月中秋抵达成都。尚书右丞张祎、神策兵都头王建等,是护卫僖宗入蜀的重要臣僚。当时朝廷号令所行,唯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州。为牢牢控制山南西道诸州,中和元年(881),僖宗令尚书左丞卢渥充山南西道留守,遣王建戍守三泉(今陕西省宁强县),并兼任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晋晖任集州(今四川省南江县)刺史,张造任万州(今四川省万源市)刺史,尚书右丞张祎任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刺史,为流亡小朝廷之进退作战略部署。中和四年(884)五月,黄巢被平定。翌年三月,张祎返回京都长安。

巴中南龛山
巴中南龛山

中和四年(884)十一月,张曙为避战乱,赴巴州依其叔张祎。张祎返回长安时,张曙深感战事无常,李唐王朝处于岌岌危亡之秋,不愿随叔父张祎回去,便落户巴州。

张曙赴巴州时正值年少,就读于巴州丹梯书院。张曙天资聪颖,工诗善词,才华横溢,声名远播,颇为乡里所重。中和五年(885)春天,张祎即将离开巴州,在州城南楼大宴宾客,席间请击瓯者助兴,张曙即兴作《击瓯楼赋》,文辞璀璨,脍炙人口,成为绝唱。

在《击瓯楼赋》中,张曙以浓郁的抒情笔调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瓯乐的优美动听。今读之,仍若旋律贯耳。

张曙在南楼作赋后,南楼遂改名为“击瓯楼”,特请张祎为该楼撰写题记。时人把张祎的题记与张曙的赋序一并刻于楼下,从此南楼声名大振,成了官绅贤达荟萃重地,而《击瓯楼赋》也成了文人墨客题咏的重要题材,如“杜陵诗墨埋苍藓,张曙书堂锁夕岚”“风流千载怀张曙,更有何人赋击瓯”等佳句,均是追念张曙的。

相传,中和初年,张曙和崔昭纬同时被四川举荐赴京参加会试。两人一起请人占卜前程。当时张曙才名赫赫,人们都认为他会中状元,崔昭纬对他的学识也十分佩服,自认不如。只一会儿,卜者根本不理会张曙,而对崔昭纬说:“你必高中。”张曙听后很不服气。卜者转而对他说:“你也能考中,但需等崔相公做了宰相,由他给你过堂。”考试中,张曙因忽然发病,不能终场,而崔昭纬果然中了状元。张曙赠诗讽刺崔昭纬:“千里江山陪骥尾,五更风水失龙鳞。昨夜浣花溪上雨,绿杨芳草为何人。”这首诗就是后来收人《全唐诗》中张曙的诗作《下第戏状元崔昭纬》,另一首是《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崔昭纬很不高兴,两人晚上一起饮酒,崔昭纬用大杯敬酒,张曙推却不肯喝。崔昭纬戏说:“你快喝吧,等我做了宰相,一定让你做状元!”

张曙听后拂袖而去,从此二人失去往来。七年后,大顺二年(891),崔昭纬真的做了宰相,裴贽任主考官,张曙才考中进士,果然应卜者所言。

张曙先后任左拾遗和右补阙,负责向皇帝进谏和建议。惜时局大乱,张曙遂辞官隐居巴州,定居在巴州东郊尖山寺。自此,他常往来于巴州与成都,寄情于山水、朋友唱和之间。张曙去世后,葬于巴州东郊尖山坪,今墓丘尚存。

张曙在巴州期间,感时而发,有很多诗作和墨迹,只可惜多被时光淹没。唯书刻于南馆林塘南楼的《击瓯楼赋》,虽碑刻不存,但诗文早被收录于地方志而保存下来。

巴州人为追念这位颇赋才气的进士张曙,在州城的建筑物以“状元”命名的比比皆是,如“状元街”“状元故宅”“状元桥”,城东郊尖山寺的“状元墓”,城南郊南龛山的“丹梯书院”“张曙状元坊”“状元亭”等均是其遗迹。

关于称张曙为“状元”,史籍有记载。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四川通志·选举志·进士》记载:“张曙,巴州人,一作成都人,状元。”后经道光巴州知州朱锡谷考证,在他主持编撰的《巴州志·选举志》中写道:

“巴州科目,自唐封顺卿始。州人艳称张曙以为龙纪状元。”意思是状元乃巴州人的“艳称”,也就是州人的溢美之词。

宋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评论张曙:“文章秀丽,精神敏俊”“区区之荀鹤不足拟伦”。孙光宪认为他的成就远在杜荀鹤(与张曙同科进士)之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