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壁州鞭

壁州鞭(本图片由AI模型: DALL·EV2生成)
壁州鞭(本图片由AI模型: DALL·EV2生成)

唐代,通江多竹。

郑畋《壁州新建山寺记》:“遨游壁山胜景之所,修篁郁密,乔树葱蒨,景态变幻,泫月澄日。”朱仲贤《孙氏园亭》诗:“密林抱清溪,微径入烟霭。乱流萦石转,浩浩兼万派。披萝出潭上,结宇在竹外……”(《通江历史人物诗文选》,通江县政协文史委员会1992年9月编印)这些唐人诗文可作为唐代通江多竹的佐证。就是清代及民国时期,通江县竹资源也不匮乏。《(道光)通江县志》卷之十《物产志·木类》记载县内多荆竹、水竹、慈竹和斑竹。《(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物产·植物》“竹”条:“有斑竹、荆竹、水竹、黑竹,而慈竹用尤广。”

壁山,通江县城对面之山,峭绝如壁,故名。《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山南西道八·壁州》:“以县西一里壁山为名。”孙氏园亭,《通江舆地词典》记载“在治东二十里龙溪(今龙溪沟——引者注,下同)。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唐孙思邈曾濯药物于此,石灶丹臼尚存,澄泽之畔,亭槛遗址在焉’。”

从当今气候、土壤等因素看,通江北部中山至南部低山地区竹类植物均能生长繁殖,其品种主要为慈竹、斑竹、水竹、木竹。除木竹成片分布外,其他竹类均零散分布。南部低山地区居民房前屋后多以慈竹为主,且大多是人工栽培;中山下部多水竹,以自然散生为主,其余为斑竹;中山上部以木竹为主,多成纯林状,是竹资源主要分布地。壁山、孙氏园亭均在县南低山地区,据竹类植物生长习性判断,唐代,壁山、孙氏园亭周围分布的大多是慈竹,间或有少量斑竹和水竹。

壁州丰富的竹资源为竹鞭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竹鞭即竹根,用途是驱牛策马。慈竹、木竹的根在泥土中掩埋较深,且竹节不是太粗就是太细,不宜做鞭。只有斑竹与水竹的根裸露在外,经历风吹日晒,富有弹性、韧性,做鞭用,最好不过。因此壁州的竹鞭就派上了用场——用来做马鞭,并成为贡品,闻名遐迩。《新唐书卷四十·志第三十·地理四·壁州始宁郡》“土贡”条:“紬、绵、马策。”“马策”即马鞭的别称。《新唐书》记载作为地方土产之一的马鞭,是壁州向朝廷敬献的贡品。《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山南西道八·壁州》“土产”条:“麻布、丝布、绵、紬、蜜(蜡)、马鞭。贡。段氏《蜀记》云:‘壁州进贡鞭,诸道不及。’”壁州进贡朝廷的马鞭质量最好,其他地方的马鞭无法与之相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上使人谕陆贽,‘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鞋之类,受亦无伤’。”唐德宗让人晓示陆贽说,你清廉谨慎得太过分了,对于各道赠送的物品一概拒收,在情理上恐怕说不过去。比如马鞭、靴子之类的东西,收了也无伤事体。可见当时有了好马鞭,就要作为朝中贡品,献给皇上、宰相及朝中其他要员。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19)巴州刺史羊士谔《野夫采鞭于东山,偶得元者》:“追风岂无策,持斧有遐想。凤去留孤根,岩悬非朽壤。苔斑自天生,玉节垂云长。勿谓山之幽,丹梯亦可上。”(《全唐诗》卷第三三二)此诗就是诗人在巴州州城东郊山上采得一根好马鞭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巴州、壁州是邻州,同属山南西道。按《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壁州“西至巴州一百五十里”。眼界开阔一点,我们不妨视为同一个地方。

元稹《刘二十八以文石枕见赠,仍题绝句以将厚意,因持壁州鞭酬谢兼广为四韵》:“枕截文琼珠缀篇,野人酬赠壁州鞭。用长时节君须策,泥醉风云我要眠。歌眄彩霞临药灶,执陪仙仗引炉烟。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期在此年。”(《元稹集》卷第十八,中华书局,1982年8月)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踈敲镫吟。”(《刘禹锡集》卷第三十五,中华书局,1990年3月)朱庆余《送壁州刘使君》:“王府登朝后,巴乡典郡新。江分入峡路,山见采鞭人。旧业孤城梦,生祠几处身。知君素清俭,料得却来贫。”(《全唐诗》卷第五一五)元稹、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壁州鞭”出现在他们诗中,可见中唐以后,壁州竹鞭已是名噪一时的名牌产品,成为贡鞭是理所当然的事。名诗人的作品中出现“壁州鞭”,无意中就为“壁州鞭”做了广告,成了“壁州鞭”的形象大使,贡鞭、名牌产品的代言人。幸亏那时他们商业意识淡薄,换成今日,少不了收取巨额广告费,并且逃税。

来源:巴中文史丛谈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壁州鞭
壁州鞭(本图片由AI模型: DALL·EV2生成) 唐代,通江多竹。 郑畋《壁州新建山寺记》:“遨游壁山胜景之所,修篁郁密,乔树葱蒨,景态变幻,泫月澄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