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周书浩,来自:巴中文史丛谈 公众号。本文分为“米仓道”称谓举隅、“米仓道”命名依据、余论三个部分。
米仓道即今四川巴中市通往陕西汉中市的古道。四川与陕西的界山——大巴山脉西段的米仓山将它分为南北两段:今巴中市巴州区、南江县辖境为米仓道南段(巴州区东、南、西向的古道系米仓道南段延线),汉中市南郑区辖境为米仓道北段。
米仓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线路之一,与金牛道、荔枝道构成巴蜀地区进入关中的三条主线路。米仓道并非单一线路,在巴蜀地区通往关中的路网中,与金牛道、子午道等相互关联,但自成体系,有其自身的主线、支线,是多线复合的南北交通网络。
米仓道夏末商初为巴人开通,秦末始为官道。刘邦据汉中,巴蜀之民供给军糈,米仓道是输送粮草的道路之一,时称“粮道”。唐宋以降,南北路、王公路、巴岭路(巴岭山路)、大行路等称谓不一。清康熙年间,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将其更名“米仓道”,其名沿用至今并固定。
顾祖禹为何将这条古道命名“米仓道”?本文旨在从“史源学”角度探讨这条古道的称谓变化及其被重新命名的依据,有求于方家教正。
“米仓道”称谓举隅
秦汉以来,米仓道经历了粮道、南北路、王公路、巴岭路(巴岭山路)、大行路、米仓道(米仓关道)等称谓变化。
粮道
“粮道”并非专指米仓道。楚汉相争,凡是巴蜀地区往南郑、三秦地区运送物资的通道均可称“粮道”。米仓道是当时最便捷、最重要的粮道之一。
《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同“镇”——引者)抚谕告,使给军食。”既然“使给军食”,军食必须通过道路运输,米仓道就彰显了战时运送军糈的功能。
《汉书》卷一《高帝纪》“……留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刘邦日后在洛阳南宫招饮群臣,表扬萧何“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刘邦表扬萧何的话与《史记》记载同),句中的“粮道”就泛指当时进入巴蜀地区的通道,其中就包括米仓道在内。
南北路、王公路
“南北路”“王公路”见郑子信与无名氏在米仓道的题名。
今南江县公山镇与沙河镇之间二洞桥附近石壁上,有“天宝四载,太守郑子信,此南北路移险造阁记”题名。《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山南西道八·集州》“……天宝元年改为符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集州”,记载集州(今南江县)天宝元年(742)改政区名为符阳郡,乾元元年(758)由符阳郡又改为集州。“天宝四载”即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太守郑子信”,太守即郡守,郑子信当为符阳郡太守,其生平事迹失考。据此题名,可知米仓道唐玄宗时名“南北路”。四百八十年后,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第一百八十七《利东路·巴州·碑记》中,将该题名记载为“《修路记》,郑子信撰”。
当然,“南北路”也并非专指米仓道——这种按道路走向命名、凡是从南至北的道路均可称“南北路”,它与“粮道”称谓一样,无鲜明地域特征,命名平庸。
《(道光)南江县志》下卷《杂纪》:“赤溪路侧,岩石倒于道。右有‘王公路’三大字未毁,笔势遒劲,方正端严,近颜鲁公(即颜真卿——引者)法书。年号、题名俱毁,识者惜之。”《(民国)南江县志》第一编《古迹志》亦记载此事。“赤溪”即今南江县赤溪镇,米仓道贯穿境内;“王公”泛指达官显贵,“王公路”当指官道。刻此三字的岩石于1951年修巴中至南江的公路时被毁。
巴岭路(巴岭山路)
“巴岭”“巴岭山”之名最早出现于北魏后期郦道元撰《水经注》卷二十《漾水》、卷二十七《沔水》。“岭”“山”在古巴国境,故以“巴”字冠名,路因山名,跨越其间的道路便叫“巴岭路”“巴岭山路”。“巴岭”“巴岭山”是今巴山或大巴山名称之滥觞。
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二《山南道三》:“(兴元府)西取巴岭路至集州二百八十里。”“西取”应为“南取”,“巴岭路”即米仓道。
北宋初期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三《山南西道一·兴元府》“四至八到”条记载兴元府“南取巴岭路至集州三百里”,卷一百三十九《山南西道七·巴州》“四至八到”条记载巴州“东北取巴岭路至长安一千二百二十里”,卷一百四十《山南西道八·集州》“四至八到”条记载集州“东北取巴岭路至长安一千四百里”。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兴元府“西取巴岭路至集州二百八十里”(应为“南取”),《太平寰宇记》记载兴元府“南取巴岭路至集州三百里”,二书记载的里程相差不大。但《太平寰宇记》记载巴州“东北取巴岭路至长安一千二百二十里”、集州“东北取巴岭路至长安一千四百里”就明显属于误载——巴州在集州(今南江县)之南,较之集州,距离长安里程更远;集州在巴州之北,较之巴州,距离长安里程更近,怎么比巴州至长安还多出一百八十里路?
大行路
“大行”系古时接待宾客的官吏,“大行路”当为宾客来往的官道。
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縆萝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路人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疑为“步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此处意为脚步——引者)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诗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入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崎岖险峻之状,未可殚言。”
宋代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广记》,该书卷三百九十七“山”目亦收此条。“大竹路”之说又见于宋代笔记小说总集《类说》卷五十四。刘广生、赵梅庄据此在《中国古代邮驿史》第九章《宋代的邮驿·宋代的驿道分布和网络·北宋的驿所分布和网络·西路》一节写道:“北宋时自陕入川,尚有多条南北谷道,其中以大竹路利用较多。这条谷道起自南郑县,西南越大巴岭,过米仓关至巴州,经归仁县、梁州、合川至渝州。”(《中国古代邮驿史》修订版,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第346页)蓝勇、王子今等学者也认为“大竹路”是因沿途多竹而得名。(《生态史视野中的米仓道交通》《中国蜀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汉中市博物馆编,三秦出版社,2014年,第437页—348页)
其实“大竹路”应为“大行路”。《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汉纪五十九》胡三省注:“今兴元府,古汉中之地也。兴元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其路险峻,三日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孤云、两角,二山名也。今巴州汉巴郡宕渠县之北界也。三巴之地,此居其中,谓之中巴。巴之北境有米仓山,下视兴元,实孔道也。”该书卷第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胡三省注:“巴州在三巴之中,谓之中巴。兴元之南有大行路,径孤云两角,过米仓山则至巴州。”胡三省注均作“大行路”。“行”字篆书极易同“竹”字混淆,故疑“大行路”为“大竹路”之误。
米仓关道、米仓道
此乃古道的最终定名,也即是今天的叫法。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汉中府》:
……志曰:汉中入关中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傥骆道,三曰子午道也;所谓入蜀中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关道也。
又“米仓道”条:
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后汉建安二十年,曹操击张鲁,鲁闻阳平已陷,乃奔南山,入巴中。贾耽曰:“兴元之南有道通于巴州,路皆险峻,中间有米仓山,在南郑西南百四十里。又有孤云山,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岭,所谓‘孤云两角,去天一握’也。”孤云两角,或谓二山名,或云孤云山有两峰对峙耳。米仓南临中巴,巴州在三巴之中,谓之中巴。北瞰兴元,实为孔道。是时张郃守汉中,亦由此入巴中,进军宕渠之蒙盪石,为张飞所败而还。自是由汉中入三巴者恒取道于此。五代梁乾化元年,岐王李茂贞遣刘知俊侵蜀,围王宗侃于安远,遣使求救于蜀主,自中巴间行至泥溪。……宋开禧二年吴曦叛,引金人入凤州,兴元帅程松亟趋米仓山,由中巴遁入阆州,复顺流趋重庆。绍定四年蒙古入洋州,分遣其将莫哥自洋州趋米仓……
“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读史方舆纪要》这部“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书”(魏禧《读史方舆纪要·叙》)为这条古道再次命名,并成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