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兴起及深入(二)
三、第三阶段(1980-2010年) 这一阶段为巴蜀文化研究活动的高潮期。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考古发掘方面,巴蜀文化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 …
阅读更多三、第三阶段(1980-2010年) 这一阶段为巴蜀文化研究活动的高潮期。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考古发掘方面,巴蜀文化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 …
阅读更多一、文化寓意及来源 本菜肴为巴中十大名宴之一,文化寓意来自平昌古时的江阳十景,融山水人文景观、幸福生活于一体,匠心独运打造出江阳十景龙凤宴。 宴席精选本地食材、集百家喜宴之 …
阅读更多巴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距今已历90余年。而关于巴文化最早的研究,却是从“巴蜀文化”开始的。其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鄂西和三 …
阅读更多隋唐巴中石窟造像对中国后世雕刻贡献甚大,这从石刻飞天可见一斑。 飞天在佛国世界本是非常一般的角色,佛说法时他们飞翔于空中,或发出香味,或发出声音,只是佛与菩萨的陪衬,类似跑 …
阅读更多(一)猿猴石 在阴灵山西,猿猴石东200米处,两山陡然断裂,呈现一垭,人们叫它亮垭子。亮垭子西边寡岩上,有一蹲大石头,栩如坐山观望的猿猴之头、脸,故叫猿猴石。 不仅头部如猿猴, …
阅读更多明朝嘉靖年间,甘肃人李肃任四川川总督时,母亲眼晴失明,久医无效。李总督忧心如焚,曾割股救母,由此感动了观音大士。 观音化一褴楼老妪到府,言及能医治其老母眼目。总督心喜,礼待 …
阅读更多唐朝初期,阴灵山从外地来了3个和尚,非常奇特:脚板长、手杆长、眼眶深,人叫大脚板、长手杆、深眼眶。 大脚板和尚的脚有多大?他们来那年的二月十九是“观音会”,来自渝州、汉中、利 …
阅读更多通江县涪阳镇历史人物主要有:屈升瀛、屈乾庵、李维银、张以光、张可瑞、何雪堂等人,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都带上了时代的烙印。 屈升瀛 屈升瀛,明代万历戊午举人,清顺治已未会魁,历 …
阅读更多王仕清(1907一1935)男,出生在通江县涪阳镇鲜家山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从小跟随父母劳动生产,性格倔强,勤劳朴实。利用农闲到刘二沟买回谷子拌米背到涪阳坝卖,解决油盐钱,碎米谷头 …
阅读更多1949年前诺水溪、屈家湾、清江坝、文昌宫、河力上、韩公坪、曹村沟、贾粟垸等八地的寺庙,均一年一次轮流做会(简称八大会)。各会设有总管会首负责掌管庙产钱财,募收物资和处理会务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