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古道承载的平昌史事

米仓古道
米仓古道

米仓古道,是指翻秦岭过巴山,连接今陕西汉中和四川成都的一条道路。最早源于大巴山西段“巴方獠族人”狩猎生活的交通,后来逐步成为西南与中原地区最早的交通要道。秦汉以后历代官府与民众多次对此道路进行维修整治,使其在数千年来仍然负载着中原与巴蜀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政治、军事、文化传播等重任,在中国的生产发展、文化交流和交通运输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载:“米仓古道自陕西汉中县南、循汉水支流濂水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达巴中地区”;《华阳国志》和《巴州志》还记载了此道“约于3500年前,‘殷’属诸侯国‘方’(又称‘巴方’)的巴人在夏末商初时开通”,由古巴国属地(含今巴中)出发,越米仓山北达陕西古梁州(后延伸到汉中)的“米仓古道”,是石牛道未开通之前唯一的一条川陕通道,名曰“巴岭路”。

在古代,巴与蜀是两个不同的邦国,巴、蜀交往和进入中原无不借用此道。米仓道要翻越海拔2300多米的米仓山,沿途山高、路陡、林密。上山90里,下山90里,当中还有90里。元代末年,汉中划归陕西后,川陕两省便在牟阳城北筑有“巴峪关”、米仓山顶筑有“米仓关”。

米仓道的走向:

一是从北向南自陕西南郑出发,经秦家坝——黄草坝翻越大巴山东山坳的巴峪关——进入四川境内大坝堡(又名牟阳城),然后过焦家河——米仓山、官坝堡——竹坝子——甑子垭进入“底塘堡”(今南江县城),此路可下巴中,也可去苍溪。

二是经南郑走喜神坝——贾家河——台上(大巴山山坳,川陕界)——铁炉坝、——老君岩——银杏坝——闫王碥——琉璃关至“底塘堡”,出县城经东榆堡——八庙垭——淘金堡(赤溪场)——白杨堡(下两河口)——元潭堡——巴州和其所辖的“江口”(古称巴江,今平昌辖)是水路南下重庆,陆路西去成都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三是有支线在南江桃园分路,经焦家河——白头滩进入旺苍县——经八角树——代家坝——广元——剑阁至成都(以上引自《四川文物》梁廷保文)。

米仓道始建于秦末汉初,在我县(原巴州或巴中辖)境内旱路可延向今成都,水路则可通达重庆、汉口、上海。是一条古巴人通往古蜀国和中原地区的一条重要支、干线。是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交汇地之一。

古道到达江口,古先民又因地、因势、因商品流向开拓支道:

(一)从旱路出江口去岳家、西兴(古称长安古道,有实证)、佛楼后,进入达州入四川盆地;

(二)从水路下今渠江、重庆、武汉、上海全程。

(三)从汉中路出江口向北,经元山入得胜、杨柏、民胜、涪阳、平溪河(“闫王碥”、“望乡台”、“姜女梳头”地段,还残留有“背夫栈道”)、楼子达南郑的碑坝直达汉中。

(四)接从涪陵、合川、达县而来的客商经江口、荔枝、澌滩去广纳、诺江在涪阳与第三条路相接。

一、文化道

《辞源》对米仓道的解释:“自南郑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又载:“武王克殷,封其宗姬于巴”。《阆中志》载“蜀王伐苴,秦惠王借救苴伐蜀灭巴”。笔者认为:灭国并不一定就能灭人,巴人的后裔仍可以以另一种身份存在今天的巴蜀之间,它的文化则如巴江、嘉陵江、汉江源头生生不息跌宕无止。保存到今天的一些古老习俗如“巴渝舞”、“耍草龙”、 耍“板盾(凳)龙”、打“耍锣”、取火用火镰(纸媒创石取火)、穿“脚码子”、烧鼎锅作饭、碱灰汁点魔芋、扛端公(巫教)的“撵梅山”、“过刀桥”、“跑川花”、熏蜡肉、堂屋门上挂“吞口”、正月十五“烧格蚤”,高寒山区的刀耕火种,14岁以下凶死之人不入老坟园,(以四疋木板为棺,名火匣子)“葬”入石岩的习俗:平昌之河流冠名有“巴河”(原名南江河)、通、巴两江汇合后名“巴江”(见谭其骧《商时期全图》)、巴水河、巴渠;以山冠名者有大巴山、巴岭;以人或事冠名者有巴渝舞、巴山背二哥、巴峪关、巴蛮子、巴志、 巴岩洞、巴蔓子、巴掌、巴不得、巴结、乡巴佬、巴蜀、下时巴人、巴笼、巴笆、巴灵台(有乾隆时期的“巴灵台赋”);以动植物冠名者有:巴蛇、巴戟天、巴豆、巴茅、巴岩香、巴鱼、巴岩姜,还有把露出嘴外的牙齿叫“獠牙”等。又如《后汉书》载:“巴郡阆中夷(賨,以下同)人(板楯蛮),作弩射白虎”。《巴州志》载:“汉王发夷人伐“三秦”。同样是把原巴国一带的人称作异人(夷人)。此外,各史均记有“东汉末张鲁拥有汉昌”等等,能影响全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与古巴人后裔不无关系。

汉中大道,即经巴州江口(今平昌县)通往陕西汉中的古道。它也是一条南北文化传播通道。在江口接通巴州米仓道的秦汉时期及以后,巴国的先民为防止主要道路堵塞和为省力走捷径,在江口场后的一巨大悬石上,人工开凿出一丈多宽约一里多路的通道。打通了南北交通的丰功伟绩至今仍为人众乐道,至今这条路仍名汉中路。既可看到刊刻于西兴乡天堂村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长安古道”四个大字(四川交通·米仓古道史话)。还有位于汉中大道石壁上,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巘,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灿,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其中后六句是作者占在巴人后裔的历史的高度,明确阐明了秦代的巴蜀分郡(玉垒为蜀、铜梁为巴;剑阁为蜀,夔门为巴;岷江虽流蜀地,而汇入宜宾后仍为巴地)的地理位置和开凿大道的目的和时段(云连秦栈)。由于几条古道接通了南北文化和经济动脉,使巴州南部的江口(今平昌县)的民风民俗、农耕科举、文化形态、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平昌挖掘、抢救、整理古道文化从1986年开始,县文化馆共收集、修订、刊存古道两旁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和歇后语》、《背二歌》等共13000多条(共12册);收集打击乐 “耍锣鼓”(“十八换”、“大开门”、“野猫过桥”、“翻山铰子”)等著名段子103首;有巴地风情的唢呐曲128首,全部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省达县地区卷》;清理保存唐代摩崖造象80多尊,民间文化工作者唐思孝自费收集待印的《巴山婚礼歌》8000多首;2009年县政协出版的《平昌风情》详细记录了“古道”人将南北文化融合后,演化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风情、民俗等专集;以本地人和事编演的古戏曲也很有特色:如事发南宋时的川剧《赵琼瑶四下河南》、《滴血珠》、《盘山》;明代的《斩巴蛇》,兴隆场(今西兴)“黄花天子”黄登,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失败后,全部死难为题材的陕西秦腔《八庙河》;反映川、楚、豫、陕、甘白莲教起义,中后期领导全国义军转战陕、甘、渝、川、楚、豫最后全部(三代人)壮烈牺牲的本县自编川剧《方山英雄》;以白衣翰林(官监察御史)吴镇为震惊全国的“东乡冤案平反”为蓝本的川剧《巴山秀才》;以白衣进士吴德潚(官西安[衢州]知县),积极推动“戊戌变法”一门死难30余口之事为基础的川剧《蜀鹃啼传奇》等,还有岳家寺翰林余 堃(陕西提学使署布政使),在清王朝垮台后,先以出家为名委谢陕人推他为督军而逃回老家,继后装疯卖傻,拒受袁仕凯任他为“教育总长”的委派等等人和事,都为巴人精神的延续和米仓古道的文化内涵增添了很多闪光的亮点。

THE END
打赏
海报
米仓古道承载的平昌史事
米仓古道 内容 隐藏 1 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