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古道承载的平昌史事

二、军事道

《辞源》解释:“自南郑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此道历来畅通无阻,可直下南江、巴中,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入川进陕的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和作用明显。除《华阳国志》、《保宁府志》、《巴州志》记载了“武王克殷,封其宗姬于巴”;《阆中志》载“蜀王伐苴(治今昭化),苴侯奔巴,巴求救于秦。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贪巴、苴之富,灭巴,遂置巴、蜀及汉中郡”;《巴州志》还载有:“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伐“三秦”,秦地定,乃遣还巴中(巴中是指‘巴’的中部)”。此外,《平昌县志》、《平昌政务志稿》和赵学成《巴山风录》载:公元1258年(蒙古蒙哥汗8年),蒙哥亲自率军攻南宋四川上游,主力由金牛道趋剑阁,另遣宗王木哥率偏师由米仓道趋巴中,在今平昌小宁城一线(白顶子)被守将所败。至合川钓鱼城兵败后,这里仍不属元朝统辖;除明朝末年张献忠及姚天动、黄龙领导的农民队伍攻四川、占江口方山坪(后建“大西政权”)等著名的军事历史事件在此发生外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史事有:清《平定教匪纪事》载:嘉庆1---10年,巴州白莲教(以原巴国地域为基地)联川、陕、渝、楚、甘、豫省义军,在米道上(川、陕、甘、渝交区域)与清军苦战10年,终使清王朝的政治、军事从此一蹶不振;出江口旱路边的王三春,1904年逃入通江为匪,后人多势众,又入陕、甘、鄂、渝四省和四川的通江、南江一带为害一方,并轮占南郑、镇巴、佛坪、宁陕、西乡、户县等地为基地,拥有匪众5000多人,自立关卡,自立税局,自铸钱币,自命县长,成为全国20大土匪之一,1935年被程 潜部打散活捉,由蒋介石亲批处决于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和《平昌县志》载: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建立“川陕省委”和各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红四方面军由入川的15000余人扩大到北上抗日时的5个军,80000多人; 1949年四川最大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解放军未正式到达,就和平解放通、南、巴、平等等影响全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见《中共平昌地下党斗争史》),都直接发生在这条路上。

留在古道上军事遗迹最多的要数那些依关隘、险岩建造,至今无准确数量的山寨。这些形同“内长城”一样的建筑,大都以巨石依势而就,开关四门,大者可住千人,小的能容数家,且生活设施完备,在冷兵器时代,具有“万夫难开”之势。在川东北、陕南及今重庆北部各县,凡崇山峻岭之处,大都有寨。平昌的青云乡就有九岭十八寨的记载。据相关文字记述,这些寨大都起用于明末,主以逃避张献忠和“姚黄土暴子”的兵乱,到清朝乾隆末嘉庆初的“白莲教起义”战争中,这些寨子不是被“义军”占领,就是被清“八旗子弟”部队或者地主武装占据。清军在农村实行“坚壁清野”, 也将百姓驱于寨上“居住”。故义军与清军在川、陕抗争10年之久的战斗大都是围绕这些寨子进行的。还有历史上留下来的塘、营、关、堡和多可砌墙的汉砖,这些可歌可泣,当追当忆的史迹,虽它已随岁月的尘封和风雨的剥蚀,只留下了一些“残破”,但它将随各方面的深入挖掘,保护,定能扫去尘土,熠熠生辉!

THE END
打赏
海报
米仓古道承载的平昌史事
米仓古道 内容 隐藏 1 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