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铰子:铿锵巴山的民间舞蹈

四、传承光大,能否铿锵至远

看过“翻山铰子”舞蹈表演的观众都会被那个场面所震撼。在舞蹈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铿锵巴山的民间舞蹈,绚丽绽放。

背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之名,是一份荣耀。非遗,认可了“翻山铰子”文化价值,并且具有独特性,但同时也说明其生命力比较脆弱,它需要保护传承。

“翻山铰子”走过一百余年的历程,传播区域相对狹窄,仅在平昌与达州、营山毗邻一带流行。“翻山铰子”还有个行规一“传子不传女,更不准传外姓”,因而也制约了其发展。同时,这项技艺鲜有文字教材,自古以来多靠师徒口口相授,才得以流传至今。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艺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加之翻山铰子表演次数渐少名声也日渐没落,使其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虽通过系统性的恢复,翻山铰子曾如“昙花一现”般盛极一时。至上世纪末,因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以及自身的某些局限性,诸如表演的人数只有一至二人,套路和动作少而简单,形式也只有短绳铰一种。翻山铰子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发生了深刻变化,就连铰子舞发源地平昌“翻山铰子舞之乡”龙岗本地人,也并不是那么上心,又逐步走入衰落。

为了不让“翻山铰子舞”自生自灭,抢救这项传统技艺成了平昌县一件迫不及待的事。

2005 年,平昌县文化部门对包括翻山铰子在内的一批“非遗”进行了发掘、整理、包装,开展抢救性保护。当年,翻山铰子在雅安举办的“四川旅游发展大会”上参演并吸引了来自成都、攀枝花等地大量的观众前来观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为铰子舞的光大,增强了信心。

2008 年 6月,翻山铰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华德被公布为国家级传承人,郭登俊被公布为省级传承人,还有数十位市、县级铰子传承人,铰子的发展传承呈现可喜局面。

近年来,平昌在乡 村旅游上快马加鞭,成效卓著,与之在文化上的呼应,“翻山铰子”作用凸显,县上拿出专项资金添置演出设施、服装,培训技术人员。同时,平昌每年均会组织开展一些小范围的“翻山铰子”舞蹈活动,使得翻山铰子渐渐复苏。

随着铰子舞的影响扩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加力,也激发了老艺人的传承热情,如已年过七旬的郭登俊对翻山铰子非常有热情,多年来。他同骆金华、邓胜学等艺人一起为翻山铰子再现“荣光”四处奔波,收集整理了有关翻山铰子的民俗文化材料,为翻山铰子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他还在原有基础上创新“扑地金莲”等十余套动作,成了翻山铰子的精品,受到各地观众的好评。培养的骆金华、邓胜学等第六代弟子,已成为现今活跃在铰子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平昌县的文化部门一直未停止对翻山铰子的抢救性保护。在上世纪末,平昌县就对翻山铰子进行了搜集整理,用图文以及录像的方式进行保存。县文化馆还请艺人在保留翻山铰子“原生态”特质的前提下实行了大胆创新,把现代舞蹈的一些元素融人其中,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此外,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多次协助艺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目前,平昌启动了铰子舞进校园活动,编写翻山铰子教材,将翻山铰子文化植人中小学课堂,让当地孩子从小就认识“翻山铰子”。千方百计张扬这一文化瑰宝的生命力,让更多外地人感受到平昌丰富的地域文化。

“翻山铰子舞”如今已经成了巴中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其欢快激越,挥洒喜庆的舞蹈,常常在各类演出活动中以开场舞亮相,编排的铰子广场舞在省内外许多比赛中获奖,铰子舞击打进了央视等荧屏,相信通过上下持续发力,“翻山铰子”舞这一独具大巴山特色的民问舞蹈,能够铿锵至远。(作者:阳云)

THE END
打赏
海报
翻山铰子:铿锵巴山的民间舞蹈
翻山铰子,是一种舞蹈,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铰子(铜质小镲)的男子舞蹈。它孕生于民间,以其铿锵之声,粗犷豪放之舞.翻飞于大巴山中一方秀美的山川田园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