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阳废县考查

唐贞观十八年涪阳县遗址分布图
唐贞观十八年涪阳县遗址分布图

符阳其治在今通江县涪阳镇,北周天和五年(570)置。

《方輿纪要》云:梁置符阳县,以在符水之阳而名。查梁系指南朝梁武帝萧衍(502-546)。

《太平寰宇记》云:符阳县在壁州七十里,北魏正始中(504-508)置其章郡领符阳县寄理渠州。北魏天和5年(571)开拓此地,始移其章郡及县于符阳坝,宋熙宁5年入通江县。

《通江县志古迹志》云:符阳县在治北90里,即今涪阳坝。《隋志》清化郡领符阳县,旧属其章郡,开皇初郡废。唐武德元年属集州,八年属壁州,贞观八年还属集州,长安三年又属集州,景云二年又属集州,永泰元年又还壁州。据此置县年从公元504至508之间较为确切。按504连置距今1500余年,南北朝至隋代,朝纲短暂,符阳废县。地处边陲,机构设置甚简,唐初郡县隶属更换频繁,到贞观十八年(645)建筑符阳寺始完成城垣建筑,设东、南,西、北四门。龙头村二组任崇政60岁时称,1937年7月与任显扬、任显培(均故)在柳树坪河边(葫芦田侧)发掘花纹古砖,长1.2尺,宽0.8尺,厚0.4尺,后分析为历代县衙后院围墙,同村七旬老人王朝义1932年4月给屈尚介耕元田发现类似砖,并残存6尺宽用石条安砌的墙基。乡人传说红碑田坝(毁于1964年造田)为县之东门,农贸市场西侧为县之南门,区公所后侧皂角树处,为县之西门;粮油管理站与中心小学之间为县之北门。唐大中十四年(873)建筑佛儿崖摩崖造像(主体建筑毁于1967年12月文化大革命)为符阳寺始僧虔诚度天建筑七级佛塔地(1947年春建修涪阳中心学校拆毁)与符阳废县的文庙(今涪阳中学菌种场)对峙。唐咸通年间(860一873)关内侯李继颜(官拜扬州刺史)食邑始宁郡,墓置符阳县治涪阳坝东北山麓(今水塔下侧)。唐开成三年(834)进士李商隐,武宗末年致仕,《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寄北方友人,实缅怀亡妻,写于符阳。由此可见,昔日大巴山下的符阳县已成骚人游览之地。

1984年2月修建乡政府三站一中心住房清地基时,在和尚田东面挖出十多块已破筒瓦,直径约20公分,呈灰褐色。此地与古文庙相距100米。为盖庙,瓦片。

县衙,文庙、钟鼓楼、城门、城垣基石,东炮台,西炮台,及西寺庙、西寺沟、南寺庙、南寺沟遗物湮没,遗扯犹存。《寰宇记》符阳县在壁州北七十里之说亦存根据。从通江县城北行经庙子垭直上,再经三花顶、鹰龙山,马者寨、五马归槽、蔡家包、陈家山,天华山,西向偏北下张家湾中码头到涪阳坝,恰七十里。后改道从庙子垭北下经赤江、七水、陈子坪、中码头到涪阳坝为九十里。七十里之说,指鹰龙山路。有人认为《寰宇记》说符阳在壁州北七十里有误,不了解为鹰龙山路。旧地理志称,水之北,山之南为阳,符阳县治地处符水之北,符特山之南,在涪阳坝实属无疑。

作者:杨林、屈天理,来自《涪阳乡志办》

THE END
打赏
海报
符阳废县考查
唐贞观十八年涪阳县遗址分布图 符阳其治在今通江县涪阳镇,北周天和五年(570)置。 《方輿纪要》云:梁置符阳县,以在符水之阳而名。查梁系指南朝梁武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