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三李”之李钟壁

李钟壁,字元修,号鹿岚。生于清顺治戊戌年(1658年)。就在李钟壁出生的前一年,其父李蕃中举。他少小随父就读,十二岁时,其父李蕃任山东黄县县令,全家随父迁至山东,李蕃在任职期间,请当地最有名的先生王源水教其兄弟三人读书,在父任职的九年中,李钟壁发奋苦读,为以后的仕宦和学业奠定了基础。

通江三李故居
通江三李故居

康熙已未(1679年),李家蒙难,李蕃在审理一件强奸案中遭到奸人陷害,被革去官职,押于济南监狱,自此,李家没落,李钟壁兄弟三人学业中断。李蕃入狱后,其子李钟壁心急如焚,慈母年迈,两弟年幼,加之身处异乡,自己必须担当起扶老携幼、为父鸣冤的重担,可喜的是其父在任职的九年中为官清廉,革除陋习,减免课税,深爱黄县人民爱戴,通过李钟壁的努力和黄县数千余百姓到狱外哭诉(史称“黄民哭狱”)。因局面不能控制,朝庭将李蕃押往北京宛平监狱。李钟壁又与黄县百姓前往京城解救李蕃,朝庭对李蕃减罪充军山海关。在被迫无助的情况下,李钟壁又孑身到京,叩击登闻鼓,告御状,在李钟壁锲而不舍和黄县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李蕃充军两年后遇赦。因贫无以归,侨寓芜湖。两年后(1684年)李钟壁携双亲及两弟从安徽芜湖回到故乡——通江。

回到家乡后,田地荒芜,李钟壁承担起振兴家业的重担,耕读不歇,劳作而余,雨夜霜晨,吟哦弗倦,潜心苦读,于康熙丁卯(1687年)考中举人,时年二十九岁,自此门庭光耀,过去的朋友、同窗纷纷沓而致书,邀请李钟壁到其任地共事。因其父李蕃遇赦后,朝庭并未发放奉禄,李钟壁心有不平,趁康熙已已年二月(1689年2月11日)到京考试(考进士)之机,又亲赴南隆(今南充)拜见房师,后到泌阳会见同窗邵格非,在邵的书信引见下,受到京城刘怡奄、许汝霖(浙江海宁硖石人,字时庵,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选庶吉土。曾督江南学政,典试四川。历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后晋升礼部尚书兼理吏部。后告归,康熙亲书“清慎勤”匾额以赐。)二先生的大力帮助。其间弟(钟峨)也到京考试,兄弟二人在京边供职边为其父冤申诉,并邀刑部刘棠溪给事及黄县百姓联名上书,在等待消息时因父病危,兄弟二人急急返乡,当年李蕃病逝。

李蕃病逝,李钟壁痛心疾首,为克绍家学,他再次离家别母,公车到京。康熙庚辰(1700年),母又辞世,李钟壁回家守孝,素食三年,县乡百姓无不为其忠孝感动。丁忧期满,李钟壁又受果城(今南充市)罗西溪(罗为赓,字西溪。四川省南充市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大挑一等,签分浙江。康熙十一年(1672)典试浙闱,所举皆一时名士,联镳翰院,佥称得人。事竣,授孝丰县知县)所邀,前往南充任教,时值二弟钟峨官仁怀教谕,告假回乡接取妻儿,兄弟两人在毛浴买舟,各乘一船同路前往,不料出渠水时大雨连连,浊浪排山,两舟相望,不能互诉衷肠,在石佛场(地名)匆匆离别。十几年后,兄弟二人在京供职时才聚首,就在兄弟二人出渠江的当年,李钟壁因其三弟(钟眉)突发急病逝世,又匆匆回乡为弟料理后事,安排钟眉长子李夏由二弟钟峨代养读书,次子乔由他本人代养读书,三子昇因年幼由其母养育,钟眉遗腹子不管出生后是儿是女均由李钟壁派人接取收养。一切安排妥当后才离去。

康熙丙戌冬月(1706年),年已四十九岁的李钟壁升任广西南平县县令,举家南迁,该地地僻民朴,读书识礼者少,盗贼横行,土匪强盗甚多,李钟壁生活简洁,经常下乡体察民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倡建平南义学,附设于县学宫明伦堂。民众对其更加拥戴。因匪患盗抢严重,李钟壁为治匪患,多次只身前往匪穴,找其头目渠某,劝其洗心革面,只要不再为匪,既往不咎。渠某被李钟壁的仁德和胆识所动,解散部众,顺为良民,平息了长期不能解决的盗匪问题。此举深得朝庭赏识,在位七年后破格(因举人)升任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皇上例授承德郎,赠父母同官阶,御赐麒麟(法的象征,也称独角兽,青铜铸,今存于通江县文管所)。由于李钟壁管理有方,才华出众。遭到个别官吏嫉妒,又因其父就是遭受诬陷而获狱,借前车之鉴,故称疾告里。回到家乡后,帮助邻里,并得将所置私田五十余亩济于穷困(今济田坝)任人耕种,不收一文租金。遍游山水,去福建、过南京,下杭州,访名人雅士,览山川秀水,写惬意诗词。七十九岁寿终。

李钟壁的一生,教敬父母,亲敬手足,钟爱子侄,乐善好施,盛德孚人。在文学上精韵律、善诗词,壁山春望,梳头石诗,阆城(阆中)秋色等诗至今被后人呤颂。一生作诗词千余首,所著《燕喜堂集》四卷录入《雪鸿堂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山东巡抚采进本),与其父李蕃,弟李钟峨被称为“通江三李”。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三李”之李钟壁
李钟壁,字元修,号鹿岚。生于清顺治戊戌年(1658年)。就在李钟壁出生的前一年,其父李蕃中举。他少小随父就读,十二岁时,其父李蕃任山东黄县县令,全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