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堂开山 川东北哥老会坐拥一方

哥老会成立的标志是开山堂,即一个哥老会独立组织的成立仪式。据川东北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县志记载和文史爱好者王晓波考证,川东北哥老会(袍哥)的发展态势,与全省状况基本一致,其组织主要以民国年间巴中县为中心,向周边几个县漫延,以县城深入到乡村,开山立堂一时成为风尚。

巴中县:清代中叶,哥老会传入巴中。民国初,巴中县的袍哥会已成气候。民国九年(1920),县城李子厚、雒海峰立堂开山,首开仁字号“翊汉社”,招收兄弟伙。恩阳河出现仁字号“聚英公”。尔后,全县各场镇以当地团总、保正、豪绅为舵把子,相继拉起袍哥队伍。民国二十五年(1936),义字号兴盛,建“大安社”,县内各地联保主任纷纷以义字树起旗帜,把持本地码头。民国三十年(1941)后,礼字、智字号陆续出现,礼字号有“武英社”,智字号有“浚智社”。巴中县四堂并存,各立山头,各堂口为壮大势力,竞相拉人入伙。义字号系当权派,资财较丰,入伙的人最多,堂口有830人。仁字号系老牌,颇具权势,入伙的人较多,堂口有320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仁字“翊汉社”的何沛另立山头,在县城关帝庙创建义字“复兴社”,开山仪式,热闹非凡,全川有26个县的袍哥组织派人前来恭贺。礼、智两号系少壮派,入伙的人较少,礼字号敢闹敢闯,堂口有110人,智字号堂口仅有45人,当时有“仁字号的权,义字号的钱,礼、智两号的拳”;“仁字操面子,义字操银子,礼字操刀子,智、信两字满身是虱子”的说法。

自民国二十八年(1939)起,巴中县哥老会逐渐扩大普及,成为半清半浑袍哥组织。县内男性成年人90%皆加入袍哥队伍,以“嗨袍哥”为荣,在社会上“吃得开”,袍哥势力遍及城乡,无人敢惹,无人与敌。兴隆场乡(今恩阳区兴隆镇)仁、礼2堂有4700余人,石城乡(今恩阳区石城乡)仁、义、礼3堂有4300余人。

巴中县各地堂口多少不一,大场镇一般都有4堂,同堂有若干大爷,小场镇大都有3堂,无智字号。城内有“翊汉社”“大安社”“武英社”“浚智社”;恩阳河有“聚英公”义字号、“崇兴公”礼字号、“武英公”智字号、“复汉公”;三汇溪(今巴州区三汇镇)有仁字号“西伯堂”、义字号“中元堂”、礼字号“三福堂”、智字号“四喜堂”。

清晚期巴州民间武术家易华山为仁字号大爷,开了“松柏堂”。光绪二十四年(1902),反洋教斗争中,在巴州柳林场(今恩阳区柳林镇)天宝寨举旗“造反”,攻打七颗石教堂,又联合恩阳河、青木桥的袍哥大爷雷东山、徐坤山起义,口号为“扫清灭洋”,时人号称“三山起义”。聚集袍哥兄弟伙,打击洋人,打烂教堂,抄了依仗洋人势力欺压百姓的教徒党泽三、张汉臣的家,抵抗镇压起义的巴州清军。

南江县:宣统二年(1910),南江、陕南、渠河的袍哥组织在广元团首姜维军联合下,组织保路同志会。宣统三年(1911)10月26日,孝义会(川东北袍哥组织)统领陈恺(南江县八庙乡人)等攻打巴州城,陈恺与李克豫、蔡受之、杜昆山被诱杀,全军2000余人惨死。孝义军指挥李绍伊闻讯率军攻克巴州。

民国时期,南江较大的场镇上均有哥老会的“码头”。“公口”较大的码头有5个堂口,一般的码头有仁、义、礼3堂口,每堂口的人数众多。

南江县朱公垭(今朱公乡)、锦鸡垭都有袍哥组织活动,堂口有仁、义、礼。民国二十年(1931),朱公垭仁字号大爷龚玉如(富绅),义字号大爷孙佐卿(乡团总)、礼字号大爷孙国藩(乡联保主任),一到农历五月十三日,他们组织朱公垭等地的袍哥们在朱公垭场上关帝庙进行集会,举办“单刀会”(传为关羽单刀赴会的日子),张灯结彩,大排香案,接收新会员,处理内部事务,宴会全体成员。民国时,南江较有势力的袍哥有仁字号大爷罗北辰,义字号大爷张晓康,付公亮,礼字号大爷熊清和等。

民国二十四年(1935)2月,四川省政府改组,名义上归属于国民政府,此时,国民政府正推行“新生活运动”,要求勤俭节约。而南江、巴县、江津等地哥老会首领却以祝寿庆生为名,“做大酒席,办迎宾会”,奢侈浪费,聚众赌博,扰乱治安,与“新生活运动”所提倡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省政府迫于中央的压力,下令禁止哥老会举办类似聚会。

通江县:民国通江县哥老会堂口有仁、义、礼、智,主要分县城系统、刘坪系统、广纳系统。其余各乡镇的袍哥大多源出县城。

民国二十五年(1936)农历五月十三日,施恺章在涪阳坝(今涪阳镇)关帝庙举办盛大的“单刀会”,祭“关公”,论功行赏,发展组织,提升了屈植三等5人——“一步登天”(直升大爷)。

县城系统有仁字号“复兴通”,社长向衡平、杨特修,下有龙溪沟、马家坪、毛浴、碑坝、沙溪5个分社,共有2000余人。义字号“翠峰祥”,司明璋、鲁良臣、司文斌先后任社长,下有毛浴、木溪浩、龙溪沟、瓦石铺、张清坝、涪阳、大公、新场、平溪、永安、沙溪、马家坪、铁溪、鸣盛、大石桥15个分社,共有5000余人。礼字号“集云轩”,先后由熊子谷、岳绍程、袁明星任社长,下有毛浴、瓦石铺、龙溪沟3个分社,共有800余人。

刘坪系统有义字号“大同社”,社长何道南、王瑞卿,下有分社“同心社”,共有1000余人。礼字号“忠益祥”,社长张耀庚、李凡图,下有6个分社,分别为益和社、益群社、广益社、益兴社、益明社、协益社,共有2000多人。礼字号还有中兴公、中心公、继礼社3个分社,共有500余人。智字号由张天伦、肖文清等人掌舵把子。

广纳系统有义字号“自诚社”,坐堂大爷张开华、张上达,陪堂大爷有张显图等6人。分社有梓潼庙“同仁社”,共有200余人。礼字号“精诚社”和“至诚社”,“精诚社”坐堂大爷张显修、张开武;“至诚社”负责人肖作霖、卢厚安,共有200余人。

平昌县:平昌县哥老会先后在境内大部分场镇设堂口、码头,大场镇一般都有仁、义、礼、智、信5个堂口,小场镇设有一、二个堂口。全县袍哥组织盛行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其间,仅福申、响滩、白衣等地入会近2000人,石垭乡的袍哥常到山头密林里聚会商讨帮会中的事。

福申场(今福申乡)的袍哥在五圣宫内设“香水堂”。立堂开山时有赞语:“山水少华气势扬,一堂英俊辅家邦,水流清白连巴字,人后淙飞万留香”,堂口共有300余人,先后任坐堂大爷的有李龙成、王元贞、严和鸣、王抚民、李焕等。

民国初,响滩场(今响滩镇)的袍哥组织设仁、义、礼、智4个堂口。仁字号有大爷陈维喜、王福安等;义字号“同德宫”,后改名为“同德社”,设在坐堂大爷胥采臣店内;智字号“智成社”,设在李廷章店内;礼字号“福康社”,设在舵把子罗刚店内,礼字人多势众,富商罗刚是各堂口总头目,是远近闻名的码头大爷。

了解近代四川历史,必须要说到袍哥组织。在民国时期,袍哥组织达到什么情况呢?据统计最盛时70%四川男子加入了袍哥。从民国年间的巴中袍哥组织来看,不仅在巴中这样的中心县城,而且影响到偏远的乡镇,并深入到农村,参与的人之普遍令人不可思议。恩阳的兴隆、石城乡就是典型例子。说当时的社会治理,呈现多种力量的掺和,估计全国其他省是没有的。官绅、军阀、袍哥、土匪纷纷加入其中,都有各自的组织系统,有地盘、财力、物力,这之中又互相掺杂。以袍哥为例,袍哥力量弥漫全社会,参与到了党政军方方面面,与地方政府交织,有着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往往是江湖压倒庙堂。军阀执政时,军阀中有袍哥,袍哥中有军阀,谁也分不清。同时袍哥的浑水袍哥又与土匪联系密切,又是变相的土匪。袍哥的组成成分也十分复杂。

哥老会组织力量强大,对于普通老百姓,加入哥老会,也是时势逼迫,是为自己的生存找到一个护身符,为了自保的需要。当遇到什么重大事时,有哥老会的组织罩住,才会暂时求得平安。父亲经常说起,当年要不是爷爷入了哥老会,他就被拉了壮丁。父亲十多岁时,同乐场那个叫冯保长的,凶得很,想拉父亲的壮丁。有一天看见父亲在棉花地里摘棉花,他从边上过路,看到父亲就说,这个小牛儿有法耕田了。晚上父亲把白天的事给爷爷说了,爷爷一听,知道问题严重,就赶快叫父亲打起火把跑到祖爷住的三星地盘上。原来三星与同乐不同乡,不同乡就不同堡了。三星是肖保长管,爷爷几兄弟都是入了哥老会的,肖保长是教内大哥。进了哥老会,认了大哥,就要受大哥保护。父亲说哥老会也不是白入,每年正月都要去给肖保长拜年送财礼,那是交了硬账的,所以才不得拉壮丁,同乐的冯保长也就莫得办法。

考察川东北的哥老会组织,相信每个家庭直接或间接都会与哥老会联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