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名医袁作良

袁作良,通江县梓潼乡人,生于1920年9月。自幼天资聪颖,就读当地私塾,在袁务平、向小平、袁本初等先生指导下,博览文字古典,熟读《内经》、《伤寒》,打下了坚实的中文和中医基础,继又投师李能涛先生名下,深得岐黄衣钵真传。

1945至1949年,行医广纳、麻石等地深受群众爱戴。建国后,1950至1956年任广纳区卫协会主任,,1954至1958年,任县卫协会副主任,其间函授于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1956至1962年任民胜区中西医联合诊所所长,1963至1967年任通江县卫生学校教员,1967至1974年在广纳区卫生所工作,任医生及负责人,1974至1976年在县中西医结合学习班任教员,197至1984年在广纳区卫生院工作,1984至1987年在通江县中医院工作,至1987年6月退休。1988年2月11日晋升为主治医师并被评为通江县名老中医。

先生从医刻苦,博览群书,业务精良,工作认真负责。为通江中医事业培育了大批人才,指导下级医师,解决了许多疑难病例。1980年他编写的《中医常见病三字经》县科协曾予刊印,后载入《通江卫生志》(1985年版);1984年7月县政协出版的《中医资料选编》所载他著的《际修园儿科“二太论”的贡献》,《小青龙汤对肺第疾病的应用》、《医话集》17则,《医案集40则》《中医的金石之言》等著述在学术界影响深远;同年他编写的《胃脘痛诊治经验》经县科协、医学会、名老中医座谈会及原达县地区主爱部门诊评论获奖,并收入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程序,经省专家鉴定,疗效确切。袁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改革开放,关心中医事业,关心群众疾苦,救死扶伤,医德高尚。他精湛的医术在我县享有盛誉,退休前历任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科协委员,为社会进步、中医振兴献计献策。

1988年9月,县史志协会、中华医学会通江分会出版了他的《诊余漫兴三百首》,县政协副主席李瑞明作序,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指出袁先生医文并重,在医学上诗歌写作上都取得了成就。他的经验说明了一个道理;要在医学上有所成就必须在文字上下一番功夫,走前人先儒后医或先医后文的路。他常以自己写的诗《自觉》小咏一首,严格要求自己,激励教育子孙,称所干的工作要经得起国家、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他一生清贫,甘于奉献,即使带徒也不主张谢师。“阡老春蚕丝末尽,识途良马志弥周”、“勿以向头思故里,要将赤血沃群芳”,正是他高尚心灵的写照。晚年先生健康不佳,曾作过胃大部切除手术,多次复发,但他一直关心医院的建设笔中医事业的发展。患病期中,县中医院落并报建设综合大楼落成,乔迁之际,有感而作:“重重迭迭上层楼,展望环城喜欲讴,四意当年创业始,备尝辛苦涌心头。杏林路上白头翁,掉队归来志不休,熟悉沿途中草药,医疗民病为工农。出看迁乔大有情,病员为些也精神,备尝辛苦成功母,勿负开天辟地人。”读了袁老先生在重病之中写的这首诗,摧人泪下。

1998年11月19日10时30分,病逝于县中医院,享年78岁。先生一生在医疗、教学、诗词等方面,建树良多,为之立传,风范永存。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名医袁作良
袁作良,通江县梓潼乡人,生于1920年9月。自幼天资聪颖,就读当地私塾,在袁务平、向小平、袁本初等先生指导下,博览文字古典,熟读《内经》、《伤寒》,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