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岳家镇人物——孝友余洁
余洁,现平昌县岳家镇人,字宜轩,岁贡生。年轻时因办团练立功,被有司授予训导。清代,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教授、学正、教谕各一人佐之,名训导,从八品小官。
余洁侍奉父母孝顺,对待弟弟友爱,为人纯朴敦厚。父亲余演森病重期间,余洁心中默默祈祷,希望以自身代替父亲患病的痛苦,并按民间流传的偏方,割掉自己臂膀上二寸长的一块肌肉,放入父亲的药中熬煮,父亲喝药后,病痊愈。岳家寺场的人对其孝行赞美有加,好评如潮。都察院御史赵增荣知道此事后,向朝廷禀报,希望皇上旌表。
父亲去世后,余洁不饮水不进食,异常悲痛,致使身体消瘦得皮包骨头。母亲强迫他进食,才勉强喝些稀粥。随后,在与胞弟余焕文为父亲守墓的三年中,恪守儒家礼制,不饮酒食肉,不参加娱乐活动,不近女色,居丧严格遵照《礼记》中的要求,不敢越雷池半步。
余洁孝敬母亲,母亲生活非常开心。与其他富裕之家对比,父母皆好善举。余洁将每年收入的租谷、租金除家庭开支外,结余部分全都用来周济邻居及亲戚,并另外购置田地,将其收入用于办理慈善事业,名“十善会”。“十善会”兴义学、设月课、助膏火、施冬衣、送年米、养孤老、施棺椁、置义冢、尊高年、表节孝,惠及乡里。
余洁与胞弟余焕文谋创学田,首发倡议并带头捐资。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月,啬衣缩食,尽倾财谷以助赈,使很多人度过了饥荒。他经常对人说“常依孝、弟、忠、信”,态度诚恳,言语温和,总怕伤害别人,人人爱而敬之。乡民因事发生争端,他出面调和,数言而解。事后,对调解仍不服气的人,私下给些钱米使之气平,所以岳家寺场数十里终年无诉讼。
咸丰九年(1859),蓝朝鼎、李永和在云南大关率众起事,自称“顺天军”,其部随后进入四川。咸丰十一年(1861)夏,顺天军蓝朝柱、郭富贵部到达太平(今万源)。同年冬,蓝朝柱率部由太平经达县到巴州六门场(今平昌县六门乡),危及岳家寺场。余洁据山险筑金斗寨,让岳家寺场的居民搬迁至寨内躲避。余洁简练壮丁,用家财制造旌旗,购买武器,训练壮丁,保卫家园。同治元年(1862)春,顺天军蓝朝柱部朱统领(姓名不详),突然率领万余人马直逼金斗寨。居住在山上的老百姓见来了那么多贼人,一时手足无措,胆小的号啕大哭,纷纷谋划逃跑。在此危难时刻,余洁发愤大呼,把山寨上所有的人聚集起来,数千人皆层列在他身后、左右,不敢出声不敢乱动。余洁独自一人上前,对朱统领说:“我们这里是穷乡僻壤,无法给你们筹集军粮、草料、布匹、银钱。”随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讽以顺逆利害。余洁激昂慷慨,振振有词,口若悬河,旁若无人,朱统领心服口服,当即许诺不焚一屋、不杀一人,大军夤夜撤离岳家寺场。蓝朝柱见部属朱统领无所得,过不了多久,亲自率数万人马再犯金斗寨。顺天军到了距离金斗寨不远的王家岩(王家岩又名“临岩关”,关前五里是磴子河,在平昌县原磴子乡红坪村境内,今属平昌县白衣镇,时为巴州、达县交界处。余洁在关门刊石云:“赶紧回头勿为盗贼,莫轻放手错过机关”,说明该地之险要),前部侦查得知山寨戒备森严,便不敢贸然前进。一时,各自人马对峙。余洁指使壮丁暗中下后山,骑马飞驰巴州城,给知州雷尔卿﹝雷尔卿,字乙垣,拔贡生,咸丰十一年(1861)任巴州知州,陕西朝阳县人。朝阳县1958年并入大荔县﹞报信告急,立即派巴州营战兵做好准备,拦截顺天军退路,使之不得西进扰民,确保巴州城平安无事,免遭屠戮。事后,雷尔卿将此事上报四川总督府,希望给余洁记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骆秉章,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道光壬辰(1832)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累迁为湖广总督程矞采赴湖南督办防务之副。咸丰二年(1852),修缮长沙城,以城固守,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进攻八十余日引去,以守城立功。翌年,授湖北巡抚。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督办四川军务,弹压顺天军李永和、蓝朝鼎部;七月,授四川总督。同治二年(1863)六月,诛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平息顺天军和太平军有大功,晋太子太保。同治六年(1867)卒于官﹞十分欣赏余洁临危不惧的迎敌能力,顾全大局、心系百姓的安危,报效朝廷的忠诚,随后奏请朝廷赏加余洁“光禄寺署正”衔。清制,光禄寺设四署,“署正”为每署头目,官秩从六品。朝廷后来授予余洁“光禄寺署正”不是实职,属荣誉衔,社交中可享受相应礼遇。
余洁办团练在金斗寨阻击顺天军,顺天军后来只能北越巴河,经通江境入陕西汉中,乡人依以自保者数千家,余洁从此声名大振。余焕文《金斗山狮子关望星楼记》、余洁第四子余震《先君荡寇纪略》,均详略不等记载了余洁抵御顺天军的事。
余洁幼年与胞弟余焕文从学达县王正谊。王正谊,字筱佺,道光壬辰(1832)进士,援户部主事,遇事持正,不避权贵。咸丰八年(1858)因办“五宇宝钞”案,被清宗室大臣诬陷下狱;咸丰十一年(1861),冤大白,遂以道员用,寻升河南按察使。后因病告休,设帐授徒。
在王正谊门下,余洁每日以文章、气节与余焕文砥砺、共勉。到余焕文高中进士、家慈年迈时,便不再做那个小小的训导,居家二十年,对胞弟的感情更加深挚、真诚。余焕文病故时,余洁仰天恸哭,呕血数口,未旬而卒。
余洁胞妹嫁给本地人肖隆裕,无子嗣。肖隆裕死后,肖家家道中落。余洁派人用轿子将胞妹抬回娘家生活,为其置田宅,立族子为嗣,以终其身。其他如瞻宗族、爱姻戚,恩义绸缪,他人更是难以与余洁比。其儿子辈科第不绝,虽其家学渊源,人们均以“孝友”称之。
岳家寺场但凡有人外出做官、经商,临行前,余洁都要对其告诫、勉励。自家人口众多,妇人们烧茶煮饭、纺线织布,不亦乐乎,一大家人团结和睦、相安无事。当时,四川人一说到“家教、家法”,必以余氏家族为榜样。
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余洁因余焕文病殁,悲痛过度,也追随胞弟去了。
岳家寺场的人长久怀念余洁,就像西汉梁人栾布有功,燕齐之地的人立社祀之号曰“栾公社”一样,人们以“栾公社”之意在金斗寨建社设牌位,岁时各率子弟,具酒脯追戴他。
余洁五子事略如下:
长子余益,恩贡(从府、州、县恩科考试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雅州府(今雅安)教谕。有《河源渡从善桥记》一文留世。河源渡在余益家乡岳家寺场(今岳家镇河源村七组)。其从弟余晋之前曾作《重修河源渡石磴序》,后石磴改为桥,余益作文记其事。文章委婉地批评人们见善不为,记述行旅以前从河源渡石磴上过河的危险情形,称赞出资修桥者及其建筑规模的宏阔完善,希望后世不断有人护桥、修桥。河源渡为米仓古道南段。自古以来,途经此渡,奔走于巴州、达县、营山、仪陇之间的商旅络绎不绝。
次子余桓,增生﹝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谕:“宣令郡县皆立学校。”生员虽定数于国初,未几即命增广,宣德中(1426—1435),定增广之额:“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增广者谓之增广生生员,简称“增生”。增生无廪米,经岁、科两试成绩优者,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教书为业。
三子余渐,文生(经县试、府试、院试录取者称“文生”,俗名“秀才”,也叫“入学”),教书为业。
四子余震,字东平,光绪甲午(1894)举人,国史馆誊录(清代翰林院内有国史馆,负责修史。设总纂、提调、纂修等职。清制,于会试下第之举人及顺天乡试正榜外,分别挑选能书者充誊录,备各馆缮写,并誊录国史、文件等,资历久,得邀议叙官职)、议叙同知(清制,官员有功,交吏部核议,量功给官,谓之“议叙”;同知,府官副职,官秩正五品)。民国初,任巴中县视学(督学),在巴州云屏书院撰联“览尽五洲归眼底,容来万卷在胸中”。民国十三年(1924),巴中县知事马传芝(马传芝,字瑶笙,时任陆军第二十一师参谋长,师长田颂尧。第二十一师驻节巴中)聘其修县志,任主编,志书成,作《〈巴中县志〉序》。作《先君荡寇纪略》,追忆家父余洁咸丰末年在家乡金斗寨设防抵御顺天军的事。
五子余观,增生。教书为业。五个儿子学识渊博,皆通晓经书。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