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寿濠,字悟庄,余堃孙,民国时期巴中“三才子”之一(岳家寺余悟庄的文才、云台孙筱鸣的辩才、江口巨君敏的口才,三人均毕业于张澜任校长的成都大学(川大前身)。
自幼聪明好学,性情孤傲。在成都大学读书期间,成绩优秀,系该校高才生,对同学杨森之女的追求也不屑一顾。后来又到上海求学,民国十九年(1930)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学系,随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习历史。留学日本时,染上毒瘾,长期吸毒导致身体衰弱,意志消沉。
回国后,因是留学生,地方政府、部队、学校慕名争相聘请,先后任二十九军军部秘书、重庆行辕秘书、江苏省财政厅秘书、四川什邡县教育局局长、巴中中学教导主任等职。因毒瘾未除,常年吸食鸦片烟,无心事业,几成“废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强迫他戒掉毒瘾。“土改”后,调平昌县涵水小学代课。因书法在县内最有名气,各单位吊牌、公共场所纪念性大字均由他捉笔。1956年,调入刚成立的平昌师范学校任教,讲授古典文学,有《古代散文译著》讲稿。1961年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学校开除。1979年平反复职,因年老体衰,不再授课,在平昌中学做教学顾问。后当选为平昌县政协副主席,1988年病故。
[…] 余悟庄(1911—1988),名寿濠,平昌岳家乡人。出身书香世家,幼随祖、父攻读四书五经,刻苦自励,聪颖好学,才思敏捷,时为“巴州三才子之一)后攻读成都川大中文系、上海中国公学文史系、日本早稻田大学历史系,擅长古典文学,工书法。学成后出任国民革命军29军军秘书,重庆行营秘书,财政部川康特派员公署秘书,江苏省政府财政厅主任秘书等职。1940年后,弃政从教,先后任上海中国公学助教、讲师,潼联立高中教员,什邡教育局长兼县中学教员,巴中中学教务主任和金山中学教员直至解放。1952年土改后,自甘劳其筋骨,自食其力,过平民式的简朴的生活。1955年调任涵水小学教员, 1956年调平中教中师语文,他深感政的信任,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在古典文学教学上倍受师生欢迎。1961年被错解回家。中共十一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昭雪,重登讲坛。曾任平昌县第二、三、九、十届人大代表;平昌县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著有《古代散文译注》手稿传世。 […]
[…] 余寿濠 (余悟庄) 民国时期巴中“三才子”之一 […]
[…] 东路新派以冯均涟、余季高、张硕彦、杨正武、程鹏等为代表,力主分治。江口原系巴中第三区。清时东路有吴、余两家翰林(当时白衣乡属达县管辖)。民国时期号称“三才子”的孙筱鸣、余悟庄、巨君敏均系东路人,所谓“关外王”向宾谷亦出东路。东路派欲摆脱旧派控制的有利条件还有:冯均琏在江口场创办有“民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集有资金,罗致人才,加上冯本人广交友,有辩才,上下活动,各方呼吁,并以江口远距巴中县城90余公里,交通不便,政令难于贯彻,老百姓办事,隔山阻水,十分困难;且这里曾几次建县有基础为理由,分治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