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璧山森林公园之“壁山寺”的来历

三、壁山白云亭和相墨堂

黄裳,字兼山,剑阳人氏,乾道五年(1169)进士,资政殿学士,淳熙七年(1180)调任通江尉。理政之余,卜筮壁山,居静乐幽,潜心著述。历经八载,《王府春秋》成稿寺中。与此同时,在寺前建高二十余公尺的七层八角凉亭一座,曰白云亭。每角挂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白云亭雕梁画栋,矗起翠柏黄梁间,更为山寺增辉,为壁山增美。寺内大小台阶,依势密布,花卉茂秀,兰菊芬芳,香气馥郁,四时如一。

公元1195年,黄裳奉旨回京,仕礼部尚书兼侍讲。黄裳学问渊博,识论深远,其“学述议论之粹,足以化人”。“每谓学者曰:‘君子之学,始于修身正性,极则以天地为一,是故以道为指,以心体之,以经为学,以身临之,涵养纯熟’”品物咸亨。以“开悟圣性,辅成绝学,功参弼亮”而“兼山之名震天下”。

公元1224年冬,邑进士何镠,慨念畴昔,兼山先生曾潜心著述之地已人寂山空,欲网罗闻见,开示将来。次年邑令宋炎震出示兼山寓居壁山时所著诗词数章,展示之文“兴寄高迈,超然有出尘之资”。

为不忘兼山文采德范,于是改原西边之房成堂,绘先生之容,榜曰“相墨”,称堂曰“相墨堂”。何著《相墨堂记》,以记其岁月及学术大略,以丕振壁山学者之学风,砥砺壁山学者之德行。

兼山离开通江后,文人志士“原见而不可得,往往因其遗迹尚存,以起高山仰止之思”。

四、壁山文昌宫和漾碧亭

据本籍拔贡生李炳春《壁山漾碧亭池记》载,“清光绪初,邑前辈倡修文昌宫过殿及两廊乐楼,复阁重掩与红树青林相掩映,规模宏整,足壮观瞻”。至于文昌宫建于何时,实难查证。因年代久远,延至清末,正殿损烂,急待修复,“炳与王君绅甫及二三同志,鸠工兴之”,使其焕然改观,较之以前更加壮美。

公元1910年9月,壁山寺主持杜泓岩,邀约张子元、司荣阶、吴肇鸿等,在庙侧空地,剃芜疏秽,平整地面,又于后山寻觅水源,“有泉焉泻出于两峰之间,夏旱不涸,冬寒自温,循水作堰约5300百尺,从山巅蜿蜒引下,直达庙侧,以井贮之。不数载又嵌一八卦池,窍池以吐水”。池内蓄红鲤数十尾。池西建羊角亭一座。水面游鳞,亭廓掩映,称之“漾碧”。亭中置石圆桌一,园磴八,窗疏四辟,椅床俱备,以供纳凉游赏饮晏之用。池亭一周杂植竹木佳卉,极园林池沼之胜,令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时值清末民初的李炳春,在这篇记文中的后段,仿佛是在呼唤、呐喊:“名区胜地,兴废由人。”“有志之士方当努力匡时,为国为民造幸福,若仅仅恋于一丘一壑,纵极布置之工,亦复何补?”并呼唤官僚名士,仙人羽客及后之来者,对壁山寺要珍爱而善加补葺,让此亭此池此园当与壁山并古。这些观点,耐人寻味,让人反省,当今同仁面对昔日壁山庙毁树伐当从中受到些什么启发呢?

五、壁山的娘娘庙

“娘娘庙”于明代建在山寺正殿之西,仅一间正堂,内奉西天王母。她与东王公(玉皇大帝)为夫妇,共理阴阳二气,调成天地,是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佛传王母有九子二十三女,所以妇女拜她,祈求多生儿女。民间多将王母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三月三日是西王母蟠桃圣会的日子,每年三月初一日至五日举行,游人如织。初三为正日,烧香者最多。到时庙外摊贩云集,百货杂陈,各种曲艺杂耍,民间花会也来设场表演,人如潮涌。信男信女将抬着透身红绫的娘娘菩萨绕城一周,旌旗舆伞,佛号声声,前呼后拥,热闹非凡。

壁山寺自唐代建成相当规模,历经整修,兴废交替,至清末民初,有山寺正殿、文昌宫、娘娘庙、漾碧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省苏维埃置首府于通江城,省戒烟总局设戒烟所(亦称疗养院)于此,历时三月余,先后到此戒烟的苏区各级党政干部达2000余人。红四方面军也曾设电台于壁山的鹿鸣寺内。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寇轰炸县城,通江中学的上千名师生曾到此上课作息。壁山寺既是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又是革命历史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10月,通江县委作出拆除壁山寺的初步决定,交由各代会讨论。通中文史教员向平章因联名力保壁山寺不被拆毁,以致蒙冤受屈二十一年。壁山寺也于1955年拆毁,数十个石狮、石桌、石磴被掀下了坡,滚入河中。

上世纪90年代,璧山寺重新修建,逐步扩大规模。

新修建的璧山寺
新修建的璧山寺

作者:向思第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璧山森林公园之“壁山寺”的来历
壁山寺因壁山得名。 壁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称,以“其山削绝如壁”而得名。《(道光)通江县志》载,“壁山亦名翠屏山,或曰秋锦山”。壁州亦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