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发展现状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产生以来,经过无数代人的传唱,它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命力究竟如何?其发展现状怎样?

(一)继承现状

据考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目前的继承方式大体如下:

1.活态继承

活态继承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的方式,其主要载体是传承人。据考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活态传承人大体有三类:

一是当年参加红军或参与革命运动的年纪较小者,现在也都是老红军,老革命。对于他们来说,当年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红色歌曲不仅是歌唱的形式,更是故事与精神的载体。如笔者采访年近九旬的老革命王振廷先生时,他受访两个多小时,仍然精神饱满,语调平静,但却热泪盈眶,笔者也深受感染。最后老革命还拉着我的手说:“孩子,好啊……下次你来时我可能已经不在啰!”

二是当地土生土长,受父辈和环境影响的红色歌曲爱好者。受访者赵子爵先生,年近七旬,退休后担任南江县老年协会的会长,喜爱在自己家乡传唱的红色歌曲,并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著有《南江红色文化拾遗》《抗战档案》等,对于红色歌曲及其背后的故事赵子爵先生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受访者周济安先生,南江县二中退休教师,年近八旬,热爱本土文化和本土音乐,有音乐修养,能唱、能记谱、能创作,整理记谱的歌曲集《巴山情》,收录了一些当地的红色歌曲。受访者郑开江先生,年近七旬,擅长山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北山歌“巴山茅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由于红军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也会唱红色歌曲。受访者袁吉芳先生,六十多岁,南江县乐坝镇民间艺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北山歌“巴山茅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算是当地较为年轻的传承者。他会唱许多山歌,被称作“山歌王”,也会唱红色歌曲,但是相对较少。

三是当地各行各业的老老少少,对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都会唱上几首,也许并不是所有唱的人都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或许曲调已经有所改变,更或对于自己唱的是否红色歌曲并不所知,但是就那么朗朗上口地唱了。这是一种对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无意识的,群众性的继承形式。

2.文献继承

在文字资料方面,据笔者调查统计,目前各地保存下来的有关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文献资料大体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红军时期上、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红军歌谣(南江县)》(蒲守易、雷远发等收集,南江县“二战”先烈传记编审领导小组编,内部资料,1990年)《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年)《川陕苏区报刊资料选编》(刘昌福、叶绪惠,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7年)《川陕苏区革命历史歌谣》(杜中、易伟、谯光发收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选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川陕根据地革命历史歌谣集(上、下)》(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选编,内部资料,1984年5月)《红色歌曲》(田海燕、高鲁,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巴山情》(周泽安,内部资料,2011年5月)《南江民歌选(革命历史歌谣)》(南江文化馆编,内部资料)《四川老根据地革命歌集》(四川省文化局音乐工作组收集整理,内部资料,1956年12月)等。这些书籍,有的出版或者编写时间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标价在一元钱以内;有的是内部资料,或者手抄本。

图 1 红色歌曲《上前线》的手抄本
图 1 红色歌曲《上前线》的手抄本

图片1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上前线歌》的手抄本,左边为歌词,右边为曲谱,其曲调来源于日本歌曲《凯旋》,记谱采用简谱传入中国初期与工尺谱简单结合的记谱方式。

图 2 载有红色歌曲的海报
图 2 载有红色歌曲的海报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查阅和分析,笔者感受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资料传承方面的三个问题:其一,今人对红色歌曲的收集整理研究甚少,以早期的纸质资料为主。

其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文字记录形式多是歌词,曲谱相对较少,可能是由于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人员缺乏的缘故。

其三,从收集到的歌谱资料看,可能由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曲谱在编印和传唱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偏差,致使部分歌谱记录不够准确。图2原是当时的宣传海报,落款为“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委宣传部”,所载歌曲《国民狗党送终歌》,采用简谱记谱。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主要是指1932年至1935年产生并流传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用于宣传红军宗旨,拥护红军入川,反映群众疾苦,踊跃参加红军,歌颂军民友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