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巫风傩俗

傩戏在巴中的发展历程

傩戏是一种祈福祭祀的民俗戏曲。可从爨坛戏请神唱词中看出:“佛祖老君传诏令,打锣打鼓庆坛神,开坛弟子一声请,师祖师爷下凡尘,上请三十三天界,再请空中过往神,大成至圣孔夫子,释迦牟尼现金身。太上老君骑青牛,三教圣人文降临。观音菩萨莲台坐,文殊普贤驾祥云。文昌帝君开文运,再请关帝武圣人,送子娘娘来送子,财神菩萨赵公明。福禄寿星全驾到,喜神老爷笑吟吟……”请了不少世俗神,其目的只有一个——招财、求福。

至于民间的“坛”,因姓氏族源的不同,所供奉的坛神名目有别,如刘姓家族供奉的坛神为刘君太郎,朱氏家族供奉的是石窝坛,为赵公坛,还有的供奉篼篼坛、娘娘坛不等,看来“坛神”是一个五花八门的杂神。那么“坛”到底是什么呢?“爨坛”中的“坛”应为“廛”,即为居民住居的“宅”,古人讲“通廛”,即为巴中人所讲的“土地神”“宅神”,后来衍变为“土主”(巴人的宗主神)和四川的“川主神”(四川人的宗主神)。而巴人的宗主神“土主”实为“禀君”,为此“爨坛”就是以祭祀先祖神——“禀君”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活动。

爨坛戏分为“文坛”和“武坛”两种,文坛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也称“耍坛”,人物不化装,以不同的面具代表不同的角色,是驱除瘟疫、邪魔鬼怪的戏,表演时身穿红绿两色衣裳,头戴五佛冠,手执锡杖;“娱人戏”则按人物对象不同而变换衣服、面具。“文坛”演唱形式有单人表演、二人对唱、一领众和;语言为川东北方言和白话,少数还包含文言文,说白与演腔二者交替进行,其曲调有川东北的灯戏调,也有民间小调;伴奏有唢呐、锣、钗、钹、小锣、马锣、堂鼓。音乐比较丰富,多是山歌、小调、叙事歌曲、劳动歌曲等。唱一段曲子,有时还在说唱中加入对唱和帮腔,台上台下应和,就像东北“二人转”。如《目连寻母》中的一段,由五人边敲锣鼓边表演,其唱腔多为小调:

昔日目连僧,燃灯救母亲。手持金锡杖,振开地狱门。地狱门牢锁,千重铁网开。闻诵妙真言,枷锁自然脱。

“文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积德行善、勤劳耕织、尚文进取。

“武坛”包括过刀桥、过火石等演出。过刀桥以前是由两人一组抬一把刀扛在肩上,由表演者赤脚踩在刀锋上,一边行走一边唱戏;过火石是将烧红的木炭铺在地上,由表演者赤脚走过,要求演员有极高的功底,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行。

脱胎于古巴蜀傩俗的川东北傩戏,系古老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封建迷信、违反科学的思想行为。在不少傩戏的剧种中,除作法请神、祈神祷神、踏罡步斗、卜卦破狱、禳星接限等祈神拜佛方式外,还杂有走阴、降神、神水、咒符治病,以及破石打胎、打保符等装神弄鬼的封建迷信部分。其中尤以宣扬“抱病之家不事药”,请端公、巫婆祈神观花、捉鬼、驱鬼、装神弄鬼等旁门邪术,极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于社会民众以思想之腐蚀、身心之危害,因此,在旧思想习俗土壤中派生出来的某些傩戏与新社会倡导的科学人生观格格不入。

1949年后,一切带有封建迷信的东西均被人民政府禁除,带有浓厚封建迷信成分的傩戏(含傩文化)自在禁除之列。不少坛班、道班也因此自行解体或作别业谋生。只有少数傩坛,存在于山乡僻野之处,仍服用于当地的丧葬习俗。随着宣传科学、破除迷信的深入,多数庙宇被拆除,神像被捣毁,庙会香会大都消失了。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川东北巫风傩俗
谈巫风傩俗,可能人们不能一下明白,但说祭师、端公、神婆,道场、设坛,做法事、请神、化水、杠神、驱鬼等,一下子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巫风傩俗存世久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