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生李琛

2021年5月5日 7680点热度 0人点赞 1条评论

李琛(1754—1836),字廷瑚,南江县崇清乡石矿坝场蒲家坪(今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人,清乾隆末期国子监监生。本文分为祖籍湖北生于南邑、捷步圜(yuán)桥跻身槐市、团练乡勇捍卫一方、团练乡勇捍卫一方、开凿渠堰造福邻里五部分。嘉庆初年,团练乡勇,结寨堵御白莲教,保全百姓无算;道光初年,修建奎星阁培育文风,开凿“九子堰”惠及邻里……被南江知县、南江教谕誉为“一代英豪”“年高德劭”,《李琛碑志》起句即以“公诚豪杰士也”总结其一生。时间流逝近二百年,李琛其人其事仍有口皆碑,在蒲家坪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李琛墓碑
李琛墓碑

一、祖籍湖北 生于南邑

据嘉庆二十一年(1816)敦睦堂刻本《李氏家乘》记载,从李琛祖父李秀昌那一代人起,就从湖北迁川落户南江蒲家坪。道光年间,文生、李琛外孙李廷荣撰《李琛碑志》云:“祖籍湖北,住居莼塘。至乾隆壬申年,公之父大永公,偕母陈君,挈□□□邑西落业于斯。”综合以上家乘、碑志记载,可知乾隆壬申年(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李琛祖父李秀昌偕子李大永,从湖北莼塘启程前往四川,最后落户川北保宁府南江县蒲家坪。李琛祖籍地“莼塘”,今已无考,大概是一个小地名。碑志中“挈□□□邑西落业于斯”的“邑西”应为“邑南”——以南江县城为中心,蒲家坪位于县南;“落业于斯”,即落户蒲家坪。

李琛祖父李秀昌为何拖家携口、千里迢迢从湖北迁往四川安家落户?答案当然是清廷“湖广填四川”政策的驱使。

李琛祖父、父亲就是冲着减轻赋税、优厚给田、移民子弟在川科举考试等优惠政策入川的。之所以落户南江县,是该县赋税相比其他州县更低。据《(道光)南江县志·田赋》记载,该县田地自康熙六年(1667)奉文清查起,至道光七年(1827)止,全县无上等田,只有中等田八顷四十三亩九分二厘七毫,应征收丁条粮银四十五两七钱三分一厘八毫;下等田一百四十五顷三十七亩一分七厘九毫,应征收丁条粮银六百六十八两零一分八厘。而下等地也只有二百二十八顷六十五亩六分九厘二毫,应征收丁条粮银九百五十四两九钱一分一厘二毫;中、下等地三百八十二顷四十六亩七分九厘七毫,共应征地丁正银一千六百六十八两六钱六分一厘。也就是说,从康熙六年至道光七年一百六十年来,南江境内的居民无论是土著还是移民,田赋一直都没有增加,乾隆年间自然包括在内。

“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移民运动。从顺治初年开始,康熙中期进入高潮,一直延续到乾隆中期才结束。李琛祖父、父亲迁川时,“湖广填四川”已到了尾声,也可以说他们赶上了“湖广填四川”的末班车。

李琛佩刀
李琛佩刀

清代,南江县辖三乡四十九场。蒲家坪属崇清乡石矿坝场(原石矿乡治地,今并入公山镇),东邻吴垭乡关门子场(今关门镇治地),南邻吴垭乡新店子场(今高塔镇治地)。

蒲家坪分上蒲家坪、中蒲家坪、下铺家坪。李琛祖父、父亲落户的中蒲家坪,位于上蒲家坪和下蒲家坪之间,也就是今公山镇卫星村村委会驻地。《四川省南江县地名录(内部资料)》(四川省南江县地名领导小组,1983年3月编印)记载,“大跃进”时期,该村因“大放卫星”(浮夸、虚报粮食产量)而得名。这个带政治色彩与时代烙印的村名沿用至今。

李琛祖父、父亲落户蒲家坪两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九年(1754)二月,李琛出生;之后,其弟李现出生。至乾隆末期,经过将近四十年休养生息,李氏家族人丁兴旺,在蒲家坪彻底站稳脚跟,并置业数处,已然成为当地巨族,且于乾隆六十年(1795)建修自己的宗祠。

(作者:周书浩 2021-05-01 来源:巴中日报)

吾爱巴中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

  • 吾爱巴中

    监生,即国子监肄业诸生。国子监简称“国学”,是明、清两朝监学统一的中央官学最高管理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隶属礼部。国子监诸生亦名“国学生”;隋以前称“太学”,故监生又雅称“太学生”。入国子监读书的诸生,多由各省学政考取以贡太学,是科举之一途。诸生之中,有贡生(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也有输银捐纳的生员及八旗官学生。凡入监者都发给印照(证明身份的执照或凭证,类似学生证)。贡生等在国子监“六堂”(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学习,官学生在八旗官学学习。贡生等生员在“六堂”学习时间半年至三年不等,官学生在八旗官学学习时间十年。乾隆以前,国子监考课綦严。学习期满,视其成绩分别选用。顺治年间考上等者,分别用通判、知县。康熙年间考上等者,分别录用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成绩差者,咨回本籍,另谋差使。乾隆前,选入国子监者必须是生员(秀才),并且是学行优良的生员。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该科探花)商衍鎏说:“近人视监生在生员下,不知昔日由生员始可选贡入监为监生,其资格实在生员之上耳。”论及监生的考课、任用及国子监后来的情况,商衍鎏说:“特以日久管理不严,六堂废弛,内班(国子监诸生分内、外班——引者注,下同)肄业生率散处,遇堂期、季考、月课始一齐集,外班生之无考成并不咨部考试用官者,更如同虚设矣。”“沿及嘉、道,浸失旧规,道光末年诏整饬南学(雍正九年后,新建学社毗连国子监街南,故名“南学”),住学者百余人,卒因隳颓已久,迄难振作。咸丰军兴,岁费折发,章程亦屡变更。同治初元,以国学专课文艺,无裨实学……光绪二年,许各省举人入监,曰‘举监’。其后,无论举人、贡监生,凡非正印官未投供、举贡未传到教习均得入监,以广裁成。唯是既无奖励劝惩,亦不考试授官,大都循行故事,入监读书者仍复寥寥无几。且监生可以捐纳,始于明景泰中,至清而更盛行,末造益滥。因此,监生之名多为捐纳以应乡试与求官之用,并不务学,为人轻视,实与往制迥不相侔者矣。”(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一章《童生之考试,生员及生员系内之各种考试》第三节《廪生、增生、监生》,故宫出版社,2014年4月版)

    2021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