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49:川东革命老区的红色报刊

三、1933—1935:川陕革命根据地机关的红色报刊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是历史的选择。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地下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1923年王维舟即在宣汉县清溪场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9年,四川最早的农民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在万源创建。

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与皖西的红二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决定“乘四川军阀混战正烈,川东北防务空虚之机,火速进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4]红四方面军英勇善战,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国民党反动武
装,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已经在二十多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战火硝烟中庄严诞生。川陕省委和红军政治部极为重视革命舆论宣传和群众文化活动,多次号召全体党员和干部,“在做一切工作的时候,宣传工作要打先锋”。[4]多次号召军队“在进行革命战争,消灭国民党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坚决战争中,我们要百倍加紧宣传工作来争取群众”。[5]历次省党代会、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军队领导机关都把办好报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讨论,形成决议,付诸实施。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至1935年在川陕苏区中心的通江、巴中、南江创办过20多种报纸,4种刊物。

1933年1月,赤江县委书记吴永康(1900—1937)创办了《川北穷人》报。2月,《川北穷人》报由赤江(南江)县、红江(通江)县苏维埃主办改为川陕省苏维埃机关报8月中旬《川北穷人》停刊,另创办《共产党》为川陕省委机关报,由时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的刘瑞龙(1910—1988)、吴永康、齐映元任编审;创办《苏维埃》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由时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的黄超(?—1937)、红33军政委杨克明(1905—1937)作编审。

1933年1月,西北军区政治部创办了机关报《战场日报》。同年8月,《战场日报》易名为《红军》报,余江震(余岱生)任编审。

1933年6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刊物《干部必读》创刊,张国焘与时任红25军73师政委的曹广化(1905—1998),时任中共川陕省委常委、工会宣传部长的廖承志(1908—1983),时任川陕省委委员、省委高级训练班负责人的罗世文(1909—1946)任编审。8月,少共川陕省委机关报《少年先锋》创刊,高家传、冷赤哉主编。省总工会由廖承志主编了机关报《斧头》,省财委和省经委由时任川陕省政府经委主席兼工农银行行长、兵工厂及造币厂厂长的郑义斋(1901—1937),时任省委秘书长、红江(通江)县委书记的吴永康(1900—1937)主编了《经济建设》机关报。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宣传科创办了机关报《血花》。

川陕苏区的报刊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办的。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根据地的历史,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6]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经“炮声隆隆,战火连天,焦土处处,血迹斑斑”。[7]在那血与火的年代里,纸张、油墨、油印机等物资十分紧缺,要从白区秘密购进,后来又自力更生办起了手工操作的造纸厂,生产“土纸”,省委省政府还设有专门的“油印科”,承担刻写蜡纸、油印、发行的任务。许多军政领导人如张国焘、陈昌浩、傅钟、曾传六(二人均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廖承志、郑义斋、曾中生、舒玉章、袁克服、周光坦、周纯全、刘瑞龙等人都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报刊上的文章紧密联系革命斗争实际,配合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这一中心工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苏维埃和红军的政策,刊登重要文件、讲话、时事评论,报道政权、军队、经济建设成绩和红军胜利的喜讯,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为提高群众革命觉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THE END
打赏
海报
1919—1949:川东革命老区的红色报刊
摘要:川东革命老区在1919—1949这一国民党统治时期,发生过如火如荼、史无前例的革命文化活动,它是川东革命斗争史、地方文化史上极不寻常、彪炳千古的独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