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思想:乡村教育理论与今日农村改革

在定县时的晏阳初全家(1932年)
在定县时的晏阳初全家(1932年)

晏阳初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70年来,他荜露蓝蒌,孜孜不倦,先后在中国与世界发展中国家从事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为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

在长期的教育与社会改革的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理论。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理论

1.不仿古,不仿欧,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教育体系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是中国社会独创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与近代中外教育史上所称平民教育概念迥然不同。它不是以慈善为怀的施米施粥的贫民教育,不是为少数人专有的“阶级教育”不是欧美式的成人补习教育,也不是社会教育的别称。平民教育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为全民而有的一种新兴教育。它既不仿古,也不仿欧,而是一种空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运动。

晏阳初在回顾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历史时指出:“现在的‘新教育’,并不是新的产物,实在是从东西洋抄袭来的东西。日本留学生回来办日本的教育,英美留学生回来办英美的教育,试问中国人在中国办外国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各国教育,有各国的制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间性与时间性,万不能乱七八糟的拿来供用。”①他认为学习外国是必要的,但不能东拼西凑,而应当右独立性、选择性,要把中西的学问融化在一起,应用到人民生活中去。②他认为办教育要根据问题定方针,不能不问病源乱吃药。中国的教育要自尊自信,要有自己的哲学,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问题是什么?病源在哪里?救治办法又是什么?“五四”运动前,晏阳初在法国举办华工识字教育时,目睹了帝国主义者对华工的轻侮与蹂躏,痛感到“苦力”的“苦”,同时也认识到“苦力”的“力”。回国后,看到国民大部分不识字,不能读书,未受教育不知社会情形;社会腐败,而多数贫苦人民只能淡漠旁观。他认为中国正患着瞎、聋、哑的病。救治这种病症的办法就是“多在平民教育上做工夫”,“万灵丹就是在读书识字”,指出“这个责任完全在教育界”。他期望5年之内能在全国普及识字教育,否则国家将会“主权旁落”。他说“中国不必亡,亡不亡全在教育界。教育界可以支配中国,支配前途,改造社会”。③正是这种“教育救国论”的信念,使晏阳初毅然放弃了专心攻读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决心不走升官发财的道路,不上政治舞台而投身于平民教育,并把它作为自己矢志追求并献身的事业。他说平民教育的“平”字,含有“人格平等”、“教育机会平等”的意思。由于社会制度的不良,剥夺了多数人受教育的机会,使得人们本来平等的人格显出了高低上下之分。他相信“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惟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藏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这样,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消除了。”④他认为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民众的“脑矿”未开,平民教育就是开脑矿最简单最适用的工具。它是为在国家教育系统上不占位置的二万万以上的青年与成人文盲创造受教育的机会。这种教育是“民主国家里最重要、最正宗的教育事业”,“在中国现状之下,比较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义务教育还更重要。”⑤

1924年以前,晏阳初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下称“平教会”)的工作重点是城市平民、士兵、妇女的识字教育。后来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个以农立国的国家,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平民的绝大多数是农民,不顾及农民的平民教育算不上是整个的平民教育。为此,平民教育运动由城市为重点转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后又经过1924至1929年在保定地区、京兆、清河、获鹿以及定县翟城村的试验与社会调查,晏阳初对中国社会问题与平民教育的性质、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平教会遂迁往定县,开始了定县实验的一个新时期。至此,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完成了由识字运动到农村建设的重大转折。关于这一重大转折,晏阳初是这样认识的:由于外来势力的入侵与封建传统的压迫,中国整个国家日陷于不宁和纷乱的状态,而受祸害最烈的莫若乡村。乡村的破产与广大农民的衰老、钝滞、麻木和种种退化现象,就使社会面临着一个“人”及其生活基础的改造问题。而中国“人”的基础是农民,其生活的基础在乡村,所以结果也就逼上了乡村建设的一条路⑥。在这种情况下,平民教育如果还仅仅停留在教农民认识文字,取得求知识的工具上,而不去提高他们的觉悟,不激发他们改造社会、改造生活的信心,不给予他们使用工具的机会,不顾及他们的生计,那么平民教育对于农民与农村就是毫无意义的了。

乡村建设是平民教育的一个新阶段。它要求将改造人与改造环境结合起来。在这里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改造、建设的成功,都需经过一个教育过程;教育成功了,一切改造与建设才有希望。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晏阳初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论断无疑是欠科学的,他过高地估价了教育的作用,认为在社会不良制度未改变之前,教育能够单独担负起支配国家前途,改造社会的责任。这种教育救国的主张,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说明是行不通的。但是综观近百年整个国家民族变革的实践,晏阳初的观点却反映了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救亡图存的社会改革理想。象晏阳初这样,身体力行,以全副热情与精力投身于规模空前的教育改革运动——平民教育运动之中,这是民族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THE END
打赏
海报
晏阳初思想:乡村教育理论与今日农村改革
在定县时的晏阳初全家(1932年) 晏阳初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70年来,他荜露蓝蒌,孜孜不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