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庙会兴盛,燃旺恩阳戏剧之火

古镇恩阳自形成场镇规模以来,月月有盛会。如正月龙灯会、二月文昌会、三月清明会、四月佛祖会……榨油业有华光会,打铁业有老君会,百货业有皮头会等等。而文昌会则是恩阳河规模最大的庙会。二月初二这天,文昌菩萨塑像要乘坐八人抬的大轿,一路吹吹打打,出庙巡游,走遍恩阳河三场(老场、新场、回龙场)。民间社火(俗名地抬子)、龙灯、彩莲船,数十套锣鼓随行。各条街口要扎高大的牌坊,文昌阁庙内念经,山门口戏楼唱戏。中午在文昌阁庙门口大坝广场设露天宴,点酒戏。晚上燃放烟火,放河灯。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在二月这一月内天天有活动,盛况空前。

恩阳河文昌阁坐落在文治寨下北侧,是一座临崖建筑的梯级寺庙。建有神殿、亭阁、戏楼。神殿建在天然石龛内,供奉着高约丈余的坐身神像文昌帝君,内侧陪伴神像至今犹存。二月二为文昌帝君生日,因他是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菩萨,在二月二日均要为文昌进香参拜。

文昌阁,是为了纪念晋代张亚子而修建的。张亚子又名张恶子,是一位孝子,对母亲特别孝顺。他在晋朝做官时不幸战死,死后百姓为他立庙,当初把他当作雷神祭祀,后来逐渐演化为梓潼的重要神名,叫他“梓潼神”。宋元道士假托梓潼神降笔,作了所谓《清河内传》,说他生于周初,后经七十三代,西晋末降生于四川,名为张亚子,成为梓潼神,并说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

民间传说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梓潼神在万里桥迎接他,玄宗便封他为左丞相。后来唐僖宗因避乱入蜀,又封梓潼神为济顺王。又传说梓潼神还帮助唐军平息叛乱,故唐朝帝王大力推崇,梓潼神地位陡长,从一个地方神演化为一个全国性的大神,并逐渐与文昌神合二为一。为此,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成为全国的大型寺庙。

到了元代皇庆年间,仁宗皇帝封梓潼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

恩阳有文昌会百戏隆演之盛况。在二月这一月之内,恩阳周边各县的各类剧团,都要先后聚会恩阳唱戏,主戏在文昌阁庙门口大戏楼上演出。恩阳镇共有8座戏楼。在文昌会期间,这些戏楼上都有川戏演出,而且还有木偶戏、皮影戏,以及各路来的“民间杂技魔术”。其次是开展“社火”活动。“社火”就是扎制戏台游行。恩阳镇各街道,商业行会甚多,都要争着扎戏。将大方桌翻面,用两根木杠四人相抬,桌上站立着化妆戏剧人物,一般为孩童扮装,此类“社火”为平台社火,一抬一出戏。还有在专门制作的人工抬行的平台上,架立高杆,杆顶套一铁环,下有踩脚杆,化妆成剧中人的孩童站立在踩脚杆上,腰套在环内,手持道具表演一个戏剧动作,如“三打白骨精”等。根据台上表演人员多少来安排抬的人数,一般为八人或十六人抬行,左右两侧还有四人持四把高叉,夺去街面上的障碍物,保护表演孩童的安全。这类“社火”叫高台社火。

据说是全巴中乃至全四川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场面最壮阔、内容最丰富的本土庙会。特点是会期长、人气旺、客流量大、土特百货齐、交易数量大,它享誉秦巴、甘渝等地,是广泛吸引湖广、江南各地客商关注必定光临的盛会。

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是文昌帝君的生日,是龙抬头的日子。文昌帝君、奎星星君都是天宫玉皇大帝授命管理人间科考、官爵升迁事宜的神仙。恩阳建庙供奉这两位天神塑像,期望得到神灵们保估,本地多出一些科举人才,多一些朝廷命官,所以把这一天作为特定的庙会祭祀。

这天,恩阳四里八乡的老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前来赶会,人流如潮,来吃素食、看放河灯和抬社火等节目。最初会期一天,由场镇好事者筹募金钱物资举办,主要活动首先是在文昌阁内敲钟击鼓、放炮、化纸、焚香祭拜诸神;祭拜结束后,分别由四人一组抬起用香樟木雕刻成的文昌帝君、文昌娘娘、瘟祖菩萨的神像开始上街游行。游行时除鼓乐相伴外,还有很多体现地方风俗的各种文艺表演队伍相随,如踩高跷、拉花船、抬花轿、抬社火等。

随着年会越办越兴隆,规模越大,影响越广,远远近近赶庙会的人一年胜过一年,给恩阳的商贸物流、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各地商家都逐渐把恩阳文昌会作为展示自己行业形象、宣传特色产品的舞台,千方百计吸引买家,主要以帮会、商号的名义从外地请戏班等演唱团队前来助阵造势,各行业帮会年年攀比,岁岁竞争。恩阳的文昌会从最初的一天延长到最后的一月有余。庙会期间整个恩阳场镇内外全天候鼓乐声、弹唱声响彻四面八方,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人流熙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