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马氏牛肉那些事儿

回民巷

回民巷巷子很深,弯弯拐拐的,不熟的人却不会迷路,因为无论进入到哪个小巷、岔路也总能找到出口通向大街;小巷街道路面最宽处也不过5、6米。那个年代的人说话大都中气十足,说一句话开一句腔,拐几个弯都能听见,真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当时的巴中常驻人口仅几万人,所以一条街甚至一个城的人儿乎都是熟人,即使不熟,东拉西扯都能找到白己认识或拉得上关系的人。我在这条巷子长大,青石板路的小巷,头顶上扯着无数条电线,抬头望天,房檐间的天空已被分割得不再完整,某些日子会停满了燕子,密密麻麻的站在电线上,唧唧喳喳,跟开会一样。从下而过,衣服上总会落上些白白的燕子屎,而且这样的频率还挺高,所以我们小孩子总会抱头猛窜,以免被鸟屎击中。

巷道里基本上都是砖木结构的瓦房,基本上家家户户白天没有关门的,所以,在外屋里吃饭还是喝茶,过路的人侧脸即可看到,路过熟悉的人家里,总会停下脚步,叫上一声打个招呼,说两句话才离开。巷子也有些的人的房子带一个大大的院子,一个大院子住着好几户人家。杨家院子、张家大院…那时的街巷都是安静的,没有吵杂的汽车声鼎沸的人声,大雾蒙蒙的冬日清晨,听到的是远处的错落有致的鸡鸣狗叫,是早起人儿走在路上有轻有重的脚步声,是两边临街店铺拆下一块块门板,准备开始新的一天,是行走时,呼呼的喘气声,甚至能听到自己蓬蓬的心跳声那时的街巷都是有味道的,回民巷巷子口有一家甜糕店,早上六七点钟圆圆大大的蒸笼里翻出几十个白胖胖的甜糕,冒着腾腾的热气,甜丝丝的味儿直往心里钻,甜糕店一大早就挤满了人,上班的大人拉着上学的娃儿,等着买甜糕或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捏着大人给的儿个钢锚,站在甜糕店门口排着队,买上一两个甜糕,热乎乎的握在手上,咬一口,暖到了心底。小时候吃甜糕有个习惯,总习惯把圆圆甜糕的边缘先一点点吃掉,甜糕中心软软糯糯的,而边边则更有嚼头。

进到巷子不远就是做卤鸭子的郝家,他家的鸭子也做过很多年,好不好吃我不知道,因为爷爷奶奶不会买外人宰杀的鸡鸭鱼肉。距离他家大门的外侧,一个不大的炉子上架着口黑糊糊的大锅,装满了像沥青一样的东西,鸭子烫掉长毛就放进去再捞出来,紧到凉水中,再剥掉黑黑的一层沥青,鸭子的绒毛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只是锅里飘出的味道有些刺鼻。再往前就到了酱园厂,两扇高高的木门后总是黑黝黝的,偌大一个房间,地上能下脚的地方是装酱油的池子边沿,木门里总飘出浓浓的酱香,转角处设有一个柜台,出售自产的商品,人们总在那里打酱油,能看到还没有柜台高的小孩子一手拿着玻璃瓶子,一手捏着钱,递给柜台后的女人,再小心翼翼的捧着装满了酱油的瓶子回家。

酱园厂转角处是一个三叉路口,往右是通向爷爷家,也可以去到灯光球场,或者巷道最深处,中间那条道是往下的石阶,通向河边,路变得更加狭小,狭路相逢侧身才能过,遇到下雨,更是泥泞难行,而那条道却印象极深,因为它通向回族馆子的宰房。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马氏牛肉那些事儿
巴中马氏牛肉 本文作者:马佳,主要讲述巴中城里有名的马氏牛肉故事,值得一读。本文分为川剧团、回民巷、宰房、奶奶、爷爷、干牛肉和油香、大年三十那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