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皮影戏史论

二、巴中皮影戏简史

巴中皮影戏出现于清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以前。对这段一百余年的历史,新编《通江县志》、新编《平昌县志》和新编《巴中县志》都有记载,兹移录如下:

(一)新修《通江县志》:木偶戏、皮影戏:县境俗称木偶戏为木脑壳,称皮影戏为皮鞑鞑。清同治(1862—1874)前,县内流行小木偶,其间亦演大木偶。木偶戏白天演唱,皮影戏夜间演唱。清末,李承恩捐助的杨柏河木偶皮影戏班、清峪口阎均仁木偶皮影戏班、梓潼向方平皮影戏班,在县境负有盛名。民国时期,碑坝(今南郑县辖)朱有宁木偶戏班、兴隆何天全木偶皮影班、东山天花寺王爱鹏皮影班、老官庙杜吉三皮影班、曲滨朱家良皮影班、青峪口阮可均皮影班等,皆为后起之秀。

1952年,县政府召集皮影艺人7名,以东山王爱鹏的皮影箱为基础,组成皮影组,附设于县川剧团,每月演出20—25场,至1955年解体。1959年,曲滨公社星火大队李清忠组建“星火四队皮影剧团”,有艺人6名,在县境巡回演出,并赴平昌、巴中、南江、万源、宣汉、仪陇等县演出。能上演《战长沙》《锁阳城》《天门阵》《万仙阵》等数十个传统剧目;每场收费12元,每月向生产队交200元(20元?),历时5年多,共向生产队交款1300元。在1964年“四清”运动中,区公安特派员以“破除封建迷信”为由,将皮影箱烧毁。1980年,王尚成、邵先贤等7人组建东山公社皮影队;陈宗善、李国珍、张宝千等人组建曲滨公社皮影队,年余后,因包产到户而停演。

(二)新修《平昌县志》:民国时期民间庆会、祝寿、祈雨,常请皮影戏班唱戏。粉壁谯汉如,千秋魏大统、何风良,澌岸赵洪生、夏德生的皮影戏班常在各地流动演出《杀狗》《风波亭》《四下河南》《刘秀走南阳》《岳王升天》等剧,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停演。1963年粉壁皮影艺人挖掘整理剧目,招收新生学艺,恢复上演。“文化大革命”中停演。1979年恢复皮影队,自编自演《计划生育好》《晚婚》等节目。1984年10月曾参加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文艺调演,终因道具制作难度大,表演艺术不高而停演。

(三)新修《巴中县志》:民国元年至22年,川剧玩友、川北扬琴、木偶、皮影等坐唱班(园),县城有“地弦金奏”“集成班”“共乐园”“乐乐园”“畅乐园”;区乡有恩阳河的“文林园”“仁义园”“同心园”,清江渡的“荣和班”“霓裳园”,鼎山场的“鼎怡鸣”,丝连垭、新场、司城坝的皮影戏班,渔溪寺的“群英社”,三汇溪的“玉成园”,明垭场“崇新社”“武英社”“义园社”,共20余个。“文革”中,县、区、公社、大队层层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7年后,恢复上演传统戏,各地业余川剧团、坐唱队和曲艺、木偶、皮影队相继恢复建立。至1985年,(全县有)司城、化城等皮影队17个,巴州镇木偶队1个。……皮影戏:民国时,县内司城、丝连、曾口、新场、中岭坪、喜鹊庙、同乐等地有皮影班(社),常在各地流动演出。上演剧目有《四下河南》《刘秀走南阳》《风波亭》等。50年代,化成、司城、曾口、中兴等皮影班仍活跃农村。60—70年代停演。80年代恢复,全县有17个皮影队。

(四)新编《南江县志》只有木偶戏的记载,曰:“木偶戏(县境内全属川戏木偶)曾受广大农民喜爱。清末民初,有桃源张烈班、桥坝周益德班、吴中昆班,东榆‘金玉(甲)班’‘金玉(乙)班’。民国11年(1922)前后,有洛坪戴官德班。民国26—38年(1937—1949),有东榆‘义生园’班,关路杨文安班、长赤吴文东班及李本成班、周吉安班等。”

新中国成立后,木偶戏为其他活动所取代,1979年,长赤乡组织过一支木偶剧团,三年后自动离散。

木偶、皮影本为姊妹艺术,均属农民喜闻乐见的小戏,为何南江县不见皮影戏记载?一是本来有,县志失载。这种可能性极小,20世纪80—90年代那批修志的老人工作态度极其认真,文献考辨和田野调查功夫,都比较深厚。第二个原因,可能南江历来缺乏雕刻影偶和操纵影偶表演故事的传承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巴中皮影焕发青春,出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仅以巴中县为例,据原巴中县文化馆馆长朱仕珍1991年调查材料报告,当时有19个农民皮影戏班,它们分别是:

1.司城乡印盒寨皮影戏班,由彭祥基负责,8人组成。1979年正月二十五在司城乡水库落成典礼时举行首场演出《铡美案》《借亲配》,观众达千人以上。

该皮影戏班8人分工情况如下:彭祥基(班头,唱小生,打钹);彭锐基(拦门匠,即操纵影偶表演者,唱生角);彭生明(皮影雕刻师,吹、拉),彭浩基(打鼓,唱丑角);张纯林(女,拦门匠,唱闺门旦,还可打小锣、打鼓);彭健华(女,唱花旦,打小锣、马锣);彭仕基(唱花脸,打马锣);冯文玉(打大锣)。

该班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两次参加巴中县文化馆举办的全县皮影戏班大会演,深受农村观众欢迎。该戏班能演出大幕戏《孝廉卷》上下集、《双槐树》上下集、《福寿珠》上下集、《忠孝全》上下集、《八件衣》上下集、《四下河南》上下集、《白玉配》上下集、《雷打张继保》上下集等40多个传统剧目。该班长住恩阳镇,而且也到南江、苍溪、仪陇、旺苍等县农村、厂矿演出。

2.曾口区金碑乡(复兴场)王庭良皮影戏班,也是巴中县很出名的一个皮影戏班。该班每年演出分三个季节:从正月过年到三月底,约计80天;小春收割后栽秧到打谷子约60天;中秋后到腊月间约120天。全年演出约260天,有时要赶路,有时一天演两场,平均每天一场,全年演出260场。1987年8月在巴中兴文乡演《孝廉卷》,观众多达700余人,院坝里容不下观众,把菜园子地都踩平了。好多农民看了陕西鱼台周文选上京赴考,家乡三年大旱,颗粒无收,贤妻在家卖子养活父母的故事后,流下了眼泪。村长自言自语说:“这小小皮人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今晚演出所起的作用不知要比我们开大会强若干倍!”

3.巴州镇吴锡品的皮影戏班1987年以前也是经常外出演唱,仅演出一个一小时二十分的小戏《孙悟空大闹天宫》就轰动了渠县、大竹、邻水、达县、平昌、巴中、通江、南江、仪陇、苍溪等十余县。好多小学生向家长要钱去看巴州的这个皮影戏。

4.司城乡司城坝皮影班,班头冯泰山,又名冯成。

5.恩阳乡皮影戏班,班头张纯林(住家恩阳镇千佛岩下、恩阳酒厂侧边)。

6.恩阳乡八村皮影戏班,班头雷和光。

7.龙背乡八村四组(土名拱桥河)皮影戏班,班头赵思栋。该班由赵思栋、赵思荣、赵思雄三弟兄,外加赵兴阶、赵兴柱和周云太等六人组成。

8.甘泉乡皮影戏班,班头吴坤文。9.义兴乡皮影戏班,班头申自端。10.芦山乡皮影戏班,班头苟兴相、苟兴成。

11.店子乡皮影戏班,班头肖德秋,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是1949年前肖太之、肖忍之祖传皮影继承人。

12.白云乡皮影戏班,班头李玉湘,省级非遗传承人。

13.三江乡皮影戏班,班头晏明礼。14.曾口乡皮影戏班,班头王茂涛。

15.中兴乡皮影戏班,班头庞怀林、王锡文。

16.玉山乡皮影戏班,班头李治。

17.青木乡皮影戏班,班头刘兆林、杨洪发。

18.龙凤场(凤溪乡)皮影戏班,班头邓光友(1990年去世)、邓光孝、邓光纪。这是一个祖传三代的皮影、木偶、人演大戏的家班子。

19.下八庙皮影戏班,班头张尊贤父子。

近三十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皮影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文明逐步削弱。电视、电影、手机等新的娱乐方式和传播手段的普及,使巴中民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皮影戏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尽管2003年中国开始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却因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传统皮影戏班单靠演出为生,举步维艰,不得不改行去打工营生。于是,巴中皮影戏由1949年的68个皮影剧团减少到1982年的19个,到2006年只存3个。皮影雕制作坊1949年尚有13个,到2006年亦仅存3人。皮影戏演出极不景气,现存的3个皮影剧团演职员仅有20人,而且65岁以上占16人,40岁以上占4人,到2021年只存在一个剧团12人。其中捶刻师(即雕刻影偶的师傅)1人,提影子和场面(乐队)成员中80岁以上占2人,70岁以上占2人,60岁以上占4人,50岁以上占2人,30岁以上占2人。特别是提影子和软场面(弦乐)的人处于断代时期,亟待抢救,亟须加大传承人保护的数量和力度,否则再过数年巴中皮影戏便难以为继。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皮影戏史论
本文由巴中皮影戏的文化生态环境、巴中皮影戏简史、巴中皮影戏的特征、巴中皮影戏的重要价值四个部分组成,每章一页。 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