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皮影戏史论

三、巴中皮影戏的特征

(一)巴中皮影戏影偶造型及舞台设备

巴中皮影戏影偶造型基本以川北皮影为基础,又受陕南和鄂西皮影的影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川北皮影的巴中亚型。

巴中皮影戏影偶的材质为牛皮,这与巴中的物产关系密切。民国《巴中县志·地产·动物》:“巴中业农者多,故家畜以牛豕为重要品,鸡鸭次之。地无旷土,畜羊不便。然牛羊皮及猪毛,客商橐金采买者众,故乡民亦间畜羊一二只。”

影偶按尺寸大小,分头门神、二门神和三门神三种。称皮影为门神,这是鄂西的叫法,是“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带到川北的习俗。成都皮影便无此叫法。巴中皮影头门神影人身高1尺8寸左右,三根提签,拦门匠一般为3人;二门神影人身高1尺2寸至1尺5寸,三根提签,拦门匠2人;三门神影人身高8寸至1尺,拦门匠1人。拦门匠都是站高台上操纵影偶表演。

巴中皮影造型古朴、线条粗犷。影人分头(连帽)、身及四肢两大部分。一般普通皮影戏班的箱子,影人男身不得少于40个,头(连帽)不得少于100个。还有水排场(演水戏的景片道具)和旱排场的全套设备。又有全堂与半堂之分:全堂要四把椅,70个桩,两匹马;半堂即两把椅,35个桩和马两匹。

影幕叫亮子,有的又称挡布。用头门神演出,亮子不得短于一丈长,宽不得少于六尺;用二门神演出的亮子不得短于七尺,宽不得少于四尺;三门神用的亮子为约四尺左右的正方形。

亮子是挂在四根柱子的前面两根柱子上,四根柱子叫“四大天王”,八根扯纤绳子称“八大金刚”。右边挂锣鼓、挂丝弦的竹竿不能剃枝,叫“上天梯”。正中拉一根绳子叫“中堂绳子”,演出时挂正角的皮影子。右边一根叫“走堂绳子”,挂杂角影子。左边的“走堂绳子”是挂女影子的。演出结束后皮影子要下装,将头、身分开放存。头部放到“帽篓子”里,夹生角头子的篾笆叫“须夹子”,左边走堂绳子上还挂了一个装武器的“宝篓子”。只有吼班影子(兵卒)一年四季不下装,据说下了装便无生意。这都是属于皮影戏班的演出禁忌习俗。

在旧社会,皮影箱子里还有一个小木人的全身(木偶),叫田老爷,有的叫“田君大郎”或“田君二郎”;还有一个老爷叫“岳皇菩萨”。巴中皮影戏班供奉戏神“田君大郎”或“田君二郎”,可能是由陕西甚至远自福建传到巴中的风俗。

皮影班的组织结构:头门神皮影戏班要9—10人,二门神皮影戏班要7—8人,三门神皮影戏班不少于6人。

(二)巴中皮影戏的唱腔

巴中皮影戏的唱腔与川戏唱腔基本一致,包括昆、高、胡、弹、灯五腔。特殊之处是多弹戏腔调(即盖板子),显然受陕西皮影戏的影响。另一特殊之处是灯调与川东民间灯戏唱法一致。此唱腔来自民间傩戏唱腔,与旧社会的端公有密切的关系。从前演青苗戏以及唱愿戏,在最后除蝗虫和勾愿时,都是请端公出身的田君大郎——木老壳偶像出场,而且必须用端公的主腔——灯调演唱。这是“巴俗尚鬼”的古俗孑遗。

(三)巴中皮影戏常演剧目

巴中皮影戏班剧目丰富,常演的传统戏有:《孝廉卷》上下集、《双槐树》上下集、《福寿珠》上下集、《忠孝全》上下集、《八件衣》上下集、《四下河南》上下集、《白玉配》上下集、《清风亭》《双花配》《借亲配》《四马投唐》《鸡阳关》《摩天岭》《曲江打子》《连三喜》《孝敬堂》《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上百本。传统皮影戏一般都是唱大本戏,很少唱折子戏,因为巴中农民喜欢听故事。皮影戏擅长表演人戏不好表演的神话戏。巴中许多皮影戏班都爱演唱《封神榜》的故事,如演太平戏时可以一连几天,直到把《封神榜》全本唱完。其次,巴中皮影戏最拿手的是演唱表现巴中地方历史风物的神话剧和传说故事剧,如《斩巴蛇》《张飞过巴中》等。其三,表演革命现代戏。例如,巴中皮影戏省级传承人肖德秋和他的儿子肖剑锋,创新编演的《革命婚礼》和《永不消逝的电波》等革命现代皮影戏很受群众的欢迎,声名远播至上海。

(四)巴中皮影戏演出时间

巴中皮影戏演出时间都是随岁时节俗走,一般有四个时期:

(1)赶庙会演出。如正月初九的“上九会”,这天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清道光《巴州志》卷一《风俗》:“新正九日,群集王望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诣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这些时候都要演皮影戏。另外,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三次观音会也要演皮影戏。

(2)青苗戏。秧子栽下后要演青苗戏除虫。这在川北,以至全川都有这个风俗。例如,清道光年刻本《乐至县志》卷三“风俗”:“立夏后,乡农各建‘青苗会’,祈去螣蟊,演以影戏或傀儡,亦古齐明击鼓御田祖之遗,蜀通俗也。”螣是吃禾叶的害虫,蟊是吃禾根的害虫。所谓“古齐明(齐明,即粢盛,祭器中所盛的谷物)击鼓御(祭祀)田祖(田神)之遗”,出自《诗经·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是很古老的习俗。

(3)愿戏。即是许愿某个菩萨,保佑要达到个什么目的,如果目的达到了,许愿者就要请皮影班子唱戏还愿。

(4)耍戏。即平常演戏娱乐,又叫“太平戏”。

(五)巴中皮影戏雕刻艺人的故事

从清代以来,巴中皮影戏班都是自刻影偶,代有技艺精湛的“捶刻师”(影偶制作师傅)。1949年后,巴中化成场皮影班头杨绍怀一直保存有一套雕刻精湛的皮影子,那是白云乡李凯和他的师傅苟在江(平昌县四马乡老艺人)在民国年间一道制作的。1966年在“四清运动”中,有人揭发杨绍怀手头有一套白云场保长李凯雕刻得最好的皮影子,“革命群众”勒令他交出来。他时而以1960年大饥荒煮来吃了,时而又以修化成水库两次迁居遗失为由,拒绝交出。虽经批斗数次、两次抄家,也没有找到影子。杨绍怀暗中将这套皮影装进一个“火匣子”(棺材)里,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阴沟石岩,躲过了搜查,这才保存下巴中唯一的皮影子。改革开放后,杨绍怀将这套皮影以150元价格卖给司城乡印盒寨彭祥基皮影班。后来被李凯知道了。李凯以此套皮影作为“格子”(模子),重新开始制作皮影。巴中县民间皮影剧团慢慢恢复。李凯制作的皮影子除了满足本县的需要外,通江、南江、旺苍、仪陇、达县、苍溪、阆中、营山等县都先后来巴中白云乡买皮影子。接着,以雕刻石狮子出名的下巴庙乡张尊贤也开始雕刻皮影子出售。1991年巴中县著名皮影雕刻艺人共有3人,一个是白云乡的李凯(80余岁),其次是化成乡的杨绍怀(75岁),第三个是下八庙乡的张尊贤(80多岁)。而今,巴中市只有曾口镇的肖德秋、肖剑锋父子还在自刻皮影、自演皮影戏。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皮影戏史论
本文由巴中皮影戏的文化生态环境、巴中皮影戏简史、巴中皮影戏的特征、巴中皮影戏的重要价值四个部分组成,每章一页。 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