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澌波乡古代有名人物——云骑尉李绍魁

李绍魁,通江县澌波香炉山人,生年不详。少时家贫,靠父亲打草鞋和本人拣柴卖维持生活。绍魁胆量很大,每受人欺侮,即与之对打。人皆说:“此子不可轻谩。”

李绍魁处于农民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时代。太平天国以疾风暴雨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先后攻克六百余城,席卷半个中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十余年的政权。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总是在各阶层中寻找代理人,农民也是其中一个阶层,李绍魁就是其中之一罢了。

1862年,云南农民起义军由涪陵向川东北地方移动。四川巡抚吓慌了手脚;急令广安知州姜凤仪到通江知事,以防守川东北的门户一一竹峪关。一次姜凤仪到洪口、竹峪检查关隘设防,路过塘坊(澌波至竹峪之间)。当地头人为了讨好姜刺史(知州又称刺史),便通知乡间所有的青壮年前来接风。这样人山人海,道路拥挤,姜刺史的大轿无法通过。开路兵丁束手无策,头人也叫苦不迭。有人建议用木棒驱赶,又怕刺史斥责。正在左右维难之时,只见人丛中闪出一个又高又大的黑汉,大声吼道:“散开,散开,让大老爷过路”群众纷纷闪到一旁,让出了一条路来。姜刺史坐在轿上,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到了洪口,便派人叫那黑汉前来问话,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李绍魁。李绍魁来到姜刺史面前,侃侃而谈,毫无惧色。姜问明李的家庭情况后,面带笑容,连连称道:“有胆识,有胆识。”随后当地头人举行宴会,姜要李与之同席。席间,正当斟满酒,为姜刺史的光临表示祝贺时,轰,轰,轰,大炮齐鸣,震得大地抖动起来。当地头人,以为出了什么事,不知是放礼炮。有的酒洒一地,有的吓掉了酒杯,唯独李绍魁端着酒杯,若无其事,姜刺史见了更为钦佩。宴会结束后,姜刺史当众宣布:“从现在起,当地防务统由李绍魁指挥。”这时李绍魁喜出望外,立即下拜谢恩。

李绍魁当了当地防务指挥后,即着手在竹峪关下面五华里处,建修石盘关。从夏天开始到冬天建成,所需经费均由他募捐。石盘关高二丈,厚一丈二,长七丈。上建武圣阁,可容百余人,作驻兵把守关口用。沿石盘关而上直达包台山,修营房数座,使这个关口更加显得雄伟壮丽。包台山的对面为佛爷山,两山之间为奔腾激荡的竹峪河。石盘关高耸在竹峪河旁边的悬岩峭壁问。修了石盘关,加强了川东北的防御,姜凤仪亲书“秦川锁钥”四个大字,以赞美关口的险要。还在石门上书写“包台月朗呜刁斗,竹峪溪清洗甲兵”一楹联,以纪念关口的建修落成。石盘关修成后,阻止了农民起义军进入通江。正如李绍魁的墓碑上记载的:“李……不事廉隅,不拘小节,时人莫之识也。及同洽之初,群盗如毛,西方骚动,公倡首集乡团,一举而响应数万人。当是时,贼距境止百余程耳,公以众堵石盘关,贼竟闻风远遁。合邑以安,岂徙威力之致哉?非胸有数万甲兵不能也。……”(此墓碑为恩贡进士张特达于同治七年所撰)姜凤仪认为李绍魁修石盘关,防御农民起义军有功,报请上级批准,加封为“云骑尉”,登上了通江县东北军事首领的“宝座”。

李绍魁当了“云骑尉”,后,也做了一些有益群众的事。澌波地处边僻,上距竹峪关五十华里,下距洪口三十华里。本地出产的山货运不出去,群众需要的生活用品运不进来。买难,卖难,生活困难。李绍魁带领群众建修了从洪口到澌波,从澌波到竹峪关八十华里的石板大道,还在澌波修建了集镇,为发展山区经济起了作用。自从登上通江县东北军事首领“宝座”后,李绍魁的家里也一天天富裕起来了。他从经办团练中,捞到了大笔钱财,购置了大批田庄,成了洪口一带地方上的巨富。但李绍魁毕竟没有忘记过去的卖柴生活。成了富翁后,也关注广大群众的疾苦。山区地方,一旦山洪暴发,浊浪横飞,商旅不行,桥毁路断,过河十分不便。李绍魁以家中的金钱在澌波、洪口、毛浴、竹峪等地建立码头,造起渡船,并在每个渡口购买了田庄,作为渡船的经费开支。这种渡口叫义渡。有了义渡,便解决了商旅和群众过河的困难。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澌波乡古代有名人物——云骑尉李绍魁
李绍魁,通江县澌波香炉山人,生年不详。少时家贫,靠父亲打草鞋和本人拣柴卖维持生活。绍魁胆量很大,每受人欺侮,即与之对打。人皆说:“此子不可轻谩。”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