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龛山, 又名东华山, 古称巾子山。
一、《四川通志》称:“ 岭峻而长, 横障一方, 行其上,诸峰罗列如儿孙”。
山后为东洞寺, 下为东洞,洞高丈余, 最宽处约四丈。塑有释迦牟尼大像一尊, 左右设五百阿罗汉, 塑绘庄严,精巧绝伦。地甚幽旷,洞壁刻有“天开云窟”和“佛魁”六大字。
二、建寺年代据《巴州志》云:“莫详其始, 或唐时作也”。
因有唐郑国公严武所书“盘石细流”和唐进士、巴州刺史羊士谔十四韵诗刻于壁石,故《志》称建于唐代。由于年代久远,早已荒废无存。
《巴州志》收录羊士谔东龛诗一首: “为爱东龛欣步游, 茂林深竹过云悠。登高气压三千界, 览胜尘空百二州。落落浮生徒笑傲,区区多事此淹留。月明龙液贪长饮,幽梦依依尚举瓯”。
明代周有翼在此建灵芝洞石坊,东洞则改称灵芝洞。岩刻“巴州第一景”和两副对联。其一:“洞里有天, 遍观阿罗五百;石中说法,同开智果三千。” 其二:“石火不焚冬至暖;谷风常荫夏生寒”。末识“崇祯庚辰(1640)端阳后七日楚人周有翼、 张连跃、钱象珂、 张汝纯偕游志之”。人名皆不可考,唯张连跃是巴州同知。后石坊、寺庙皆毁于兵燹。今保存岩刻“巴州第一景”及两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