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南(江)、巴(中州)、平(昌)名字的来历

通江的来历

通江也叫通河二宕河、诺水河汇通江城,下流至平昌段叫通江。中国古时陆路交通落后,水上交通盛行,古时的城市、集镇大都依水而兴,就是因为水上有舟揖之利的缘故。通江山地广阔,古时交通很不通畅,唯通江邑枕巴江,通江水上运输便利,可通达四川乃至川外各地,意为四通八达,所以人们把这条河叫通江。通江县名也因为这条河而得名。

的来历

源出米仓山南,经南江县人巴中到平昌的河段叫南江,也叫南江河,古称“难江”。为什么叫难江。因为这条河的上游,均在南江的崇山峻岭之间,河床高低落差大,滩多滩陡,曲曲折折,河水易涨易落,不便行船。人们在山间走路,多要涉水过河,比如从南江县城到上两,过去民间多说要经过24道“脚不干”(涉水过河),攀挺心石,过阎王碥,步履艰难,所以称做“难江”。后来把艰难的“难”改为方位的“南”,是因为这条河源出米仓山南,月与“难”字同音,故称为“南江”。南江县名也因有“难江”起名,明朝武宗时改为南江的。

平昌的来历

平昌原名江口,巴河上游通江、南江两江的汇口,故名为江口。为什么又叫平昌?因为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置平州县,因流入平昌的通江河原名平州河,故以水为名;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改置同昌县,后废。1948年复置县时,取古县名平州、同昌首尾各一字得名。

巴城的来历

就是过去古巴州城和现在的巴中城。在古代巴国所辖地内的城镇,古时也多有叫巴城的。自北魏延昌三年(514年)置巴州起,巴城便是现在的巴中城了。巴城的由来,其“巴”字,除了与巴山巴水属古巴国的辖地以及与古巴州建置有关外,在巴中民间还有一种神奇的传说。人们说,先有巴城,后有巴州,巴城早年在今宕梁的红岩子侧边(即中坝上方)巴河岸上。城的建立,是由一些船夫起头的。巴河上游从南江到巴中再到平昌河段,古时来往船只甚多,自然来往船夫也就很多。说是有年一位外地姓扈的船夫撑船走到宕梁红岩子河下,得了大病,于是就在那里的河岸建了简陋房屋住下。姓扈的船夫病重,很多船夫同情,便去帮助照顾,请医找药,为其治疗,于是众多的船夫,也在那里建了房子。姓扈的船夫经过大家的帮助,一年后大病全好了,在那里来聚居的船夫越来越多,形成了街坊,他十分欣喜,觉得他住下治病的地方是一块福地,于是他从远地把全家人都搬到这里来住,并说把我“肩”字头上的“户”和“口”搬到这里来了,“扈”字搬下了“户”和“口”字就是“巴”字,就把我一家住下来的这个地方叫“巴城”。传说有真有假,不可完全当真。巴城的由来,其真正的原因,还是其城处于巴山巴水之中和建置巴州的缘故。

巴中的来历

巴中东汉时名汉昌。西晋永兴年间(304年一401年)和南北朝宋、齐年间(420年一502年)叫汉兴。北魏时叫巴州、梁广。隋场帝时叫清化。唐初复称巴州。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称巴县,后复称巴州,一直到民国2年(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巴中的名称由来,须从巴州的名称说起。《巴州志》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版中有关地形述说:“《方舆纪要》云:州,北走兴元(今汉中),西达阆、利(即今阆中、广元),江山环峙,僻而实险。说者谓:‘州居三巴之中,有中巴之号,土田沃衍,民物繁阜。有事于利(今广元)、夔(今奉节)之间,州其襟要之地矣。”,意思是说巴州北接汉中,西达阆中、广元,河山环绕雄立,既偏僻又险要。巴州居三巴的中间,有中巴的名号,土地肥沃,人口、物产繁盛。利州、夔州是川北、川东的门户,巴州位居其中,在利、夔两地有战事时,巴州作为它的后方,犹如衣服的胸襟部位那样重要。巴中有中巴之号,出自《通鉴》卷67对巴州的注解:“三巴之地,所居其中,谓之中巴也”“三巴”指汉朝末年刘璋以重庆巴县以东至忠县为巴郡,以固陵(云阳、奉节等县)为巴东郡,以间中为巴西郡,叫“三巴”。史话证明,巴中的名称源于位居“三巴”之中,尤其在巴东、巴西之中,且有中巴的称号。民国2年改巴州为巴中,其意就在于古时的巴州,东有巴东,西有巴西,巴州居“三巴”之中,古时又属巴国中的辖地,所以改名为巴中。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南(江)、巴(中州)、平(昌)名字的来历
通江的来历 通江也叫通河二宕河、诺水河汇通江城,下流至平昌段叫通江。中国古时陆路交通落后,水上交通盛行,古时的城市、集镇大都依水而兴,就是因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