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棉花店
民国棉花店

通江县毛浴镇,古代既是军事要地,又为商业中心。民国初年,毛浴镇街上有三个较大的棉花商行。少年时代的熊敦武就住在毛浴镇这个地方。与他毗邻的为雷定子(绥定人)经营的棉花店名“XXX”(名字不详),不仅雷本人赚了大钱,连管账先生,也是个富翁。

熊敦武弟兄六人,他居二,大哥早死。家境贫困,父亲熊万和是屠户。熊敦武幼年卖烧饼,加冠之年与清江渡刘明生的女结婚,此人贤淑温和,善于应酬,为熊敦武的得力助手,熊欲得(雷定子)管账先生的资助,女人每天晚上炖一罐子猪肉,提一壶酒送与他,大约过了半年,熊与管账先生就成了知心笃友。一天夜里,熊到管账先生室内玩耍,说:“我想做生意,手长衣袖短,大叔能不能想点办法?”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吃了半年罐子肉,喝了半年包谷酒的管账先生,早就猜到了熊的心意,满脸堆笑,打一个哈哈说:  “贤侄打算经营什么生意?”熊说:“傍着大树好乘凉,给大叔当徒弟吧!”管账先生说,“干我这一行,钱少了不行呀!”同意借给白银五百两。听了管账先生的话,熊犹如插了双翅,顿时喜出外望,立即整理行装,带上这笔款,到汉中购买一千两银子的棉花。下欠白银五百两,怕棉花行老板不放心,就暂留行内,由“带稍”负责将棉花运回。这样多的棉花,一时不能出售,决定毛浴留一半,瓦室留一半,分头销售。在家起程时,对四弟熊子俊说:  “如果棉花运回,需用现金,就在亲戚处借拨。”当棉花运到毛浴时,熊子俊就四处借款,凑了三百多两白银,尚差一百多两,又到瓦室舅父颜老爷(应瑞)那里求援,终于凑齐,如数付给“带稍”,熊刘氏盛情款待背力自不必说。冬瓜炖嫩鸡子,味道鲜美,红烧羊肉加火锅,吃得一身冒汗,驰名全县的山花酒,醇香透鼻。跋山涉水五百余里而饱受辛苦的背力,吃得醉醺醺、暖烘烘,齐声称赞:掌柜娘贤惠,熊老板讲信义。一回生,二回熟,一回招了信仰,以后就好办了。从此后,就是熊不去汉中,见到信件,就把棉花成百上千的运往毛浴镇,:熊渐渐有了钱,成立了“兴顺和”棉花商行。

民国六年,从广安来了一个老人,名“黄老汉”,住毛浴镇杨仕龙栈房内。衣服襤褛,面带愁容。年关已临,腰无半文。杨仕龙几次催收旅食费;憔悴的容颜更添了愁云。过年的一天,家家肉香,户户欢乐,唯独黄老汉饥肠辘辘,难得撑持。衣单天寒;冷得个身打哆嗦,才当老板不久的熊敦武,还没有忘记过去卖烧饼的苦楚,了解了黄老汉的情况,顿起慈悲之心,怜惜孤苦,送去麻钱一吊,腊肉一方,烧酒一壶,让黄老汉欢度佳节。年饭后,熊敦武在街上闲耍,见了杨仕龙还吩咐:“四时有寒暖,人有苦乐,那一个不受困,不出门,黄老汉的旅食费,不要催逼,他襄内空虚,记下数目,由我负责,到行里结账。”从此,杨仕龙就没有再催了,过了一两月,就到兴顺和商行结账。

黄老汉得到熊敦武的资助,度过了困境,高兴的心情自不待言,熊敦武的仗义疏财,得到了好评。

民国七年十一月,郑启和打着“靖国军”的旗号武装占据巴中,接着占了通江;原采黄老汉是郑启和的父亲。郑被军阀打败,流窜广安带丝场当土匪。他的父亲无处安身,改名黄老汉风餐露宿到了毛浴镇。黄老汉到巴中,谈了熊济人扶困的事,郑深受感动,亲到毛浴镇酬谢。

2 thoughts on “做棉花生意起家的纵队司令熊敦武”
  1. […] 民国28年(公元1929年)8月28日,熊敦武(司令员)暴病而死,恰他长子婚期,为吊唁和庆婚,演戏三日。毛浴镇高小学校教师张梓敬撰乐楼一联:“白玉簪、红楼梦、红粉佳人、红白事忧喜交集;九龙会、八阵图、八洞神仙、九嶷风雨、八九月苦乐兼尝。”贴于戏台两柱,即衙门乐楼。次是娘娘庙乐楼,戏台两柱常贴一对联:“似我非我,我似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装谁像。”另外还有火神庙乐楼和张爷庙乐楼。其形式均为翘角重檐亮柱式,前有舞台,后有化妆室,天花板和地罩台口有精雕彩绘的剧类图案,每座乐楼规模基本相等,形式相同,各占地276平方米。据张爷庙之碑记,大多数系乾隆四十八年所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