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通江县涪阳镇著名人物——眼科医生任月英

任月英,女,通江县涪阳镇官路潭(四村)人,1897年11月17日生。父任秉直患眼病,到南江大河坝余三万家就医。后向余学医,成为医生。

任秉直以教书兼行医维持生活。1916年在官路潭建立中药房,以专治眼病为业。月英也就正式跟着父亲学医。由于刻苦努力,不久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家中姊妹及弟弟共四人,月英居三。两个姐姐,一个因病早死,一个忙于还儿女债。弟弟尚幼。一年与某姓订婚,家虽富足,而东床从小娇惯,好吃懒做,不理诗书。月英不满,又不好说出口。某年春正月,此子到秉直家作客。乡间喜火锅,吃饭时,此子夹菜用力过猛,掀翻了火锅,滴滴点点,淋一桌汁水,呼呼啦啦卷起满屋灰飞,席上的客人不是溅一身油汤,就是烧得眼闪火花。月英见此,气得好几天不食。从此与这家断绝往来,矢志不嫁,皈依佛门,专注于眼科,欲在医学上有所成就。

月英母早亡,她以顽强的毅力,持久不懈的精神,克服困难。扫地,推磨,手里也拿着书,一有空就学。家里煮饭,埋头灶门吹火,心里也想的书上的事,好几次被火烧焦了头发,也未注意,有时煮饭忘记搭米,吃饭时,揭开盖子,还是一锅水。秉直被这种勤奋自学的精神所感动,不好责备,只是暗地笑。月英羞得满脸通红,急忙到屋内撮米下锅,以他言支吾。经过刻苦努力,对《审视瑶函》、《眼科异授》、《眼科大全》等著作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兼之父亲的口传身教,不久就开始独立治眼病。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入川,随父亲、弟弟潜往三台、剑阁等地。不堪旅途风寒饥饿之苦,父亲与弟弟相继死亡,临死时父亲对月英说:“留给你的只有携带在身边的医书,医家以济世活人为本,异日回家行医不要忘了这个根本。”

1935年春,月英回家继承父志开设中药房,以治眼病为业。这时,她的家庭负担更重了。弟弟留下一儿一女(女名卓理儿名卓泰)要她抚育,既要料理家务,又要行医,还要关照侄儿侄女的读书,三副担子压在身上。月英甘挑重担,日夜操劳,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也不叫苦。

红军走后,加之连续几年,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老者死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处处有人逃荒要饭,这时患病的人也多。以前父亲在世,为了解决远道就医的困难,在家设了简易病床。就医的人一天天多起来,月英也设了简易病床。几张病床适应不了需要,又根据常见病,制成蜜丸,病情一旦有了好转就携带蜜丸回家治理。采用这种办法,满足了远道就医的需求。

眼病有一百零八种:内障十八种,外障九十种。不管内障,外障,都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十三经络有关。要治好眼病,必须深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通过长期实践,制出了三种疗效显著的眼药;一为专治眼角溃烂的“除湿散”,二为专门排除眼内异物的“硵沙膏”,三为专门驱散翳雾的“十三太保推云散”。还能施小型手术,如睫毛倒切,即现所说的“睑内翻”。治疗时,用两颗夹针夹住眼睑,不让下垂,取掉翻起的肉,睫毛就不倒切了。有了三种眼药,配以小型手术,治了很多疑难病症。

在内服药方面也摸索了很多经验。一人患“黄膜上冲”,既西医所谓“前房积脓”。一般医书说,该病由热引起,以散热为主。治疗时,用了黄连。患者服后,病情更加重了。第二剂去黄连,改加柴胡,病情大大好转,从而总结出,治黄膜上冲,以用柴胡散寒为宜,不能用黄连驱热。一次巴中来一病人,患化脓性角膜炎。眼似针扎,头如斧劈。按以往经验,治疗时,用了八味大发散(麻黄,细辛,蒿本,蔓京,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加生姜)一般病情能收到好的效果。哪知这个病人病情严重,服了几剂不见好转,于是加大剂量,有的一味三两,有的一味半斤,比过去加重六七倍。当天服后,头痛减轻,同时眼病也有了好转。服十余剂炎症大消,从而总结出了重病重治的经验。

不断摸索,提高了医疗效果,在群众中威信越来越高。但骂的人也不少,像她这样矢志不嫁的“老处女”,以前向她求婚遭到拒绝的人要骂,有钱人要她当小老婆未遂要骂,同行多嫉,也有骂的。无稽的谤毁,恶意的中伤,常常使她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一个多愁善感的“老处女”在骂声中,不但未倒下去,反而还一天天成熟起来。

1949年全国解放,妇女翻身了,月英从内心感到高兴,土改,家划地主,本人为自由职业者。党和政府对她关心,民主建政,批准参加涪阳医协会,仍以治眼病为业。侄女任卓泰嫁民胜区大兴乡杜家,这时她生活无人照料。1953年到大兴居住,参加该乡医协会,后到了医院工作。

初到大兴,本地的一位医生瞧不起她,说,“只听说妇女扎花绣朵,未听说能看病。”不久,农民杨俊明砍柴,树枝刺破左眼珠、眼眶赤肿,头部剧痛,鄙视她的那位医生诊治眼伤,服药几挤,无效。转请月英,她到坡上采了一包草药,捣碎包头,两天,头痛大大减轻。草药中有生姜、红葱、松针等,一月痊愈。一些平平常常的药,治好了杨俊明的严重眼伤。过去鄙视她的那位医生,改变了态度,也崇敬她的眼科医术。

任月英在大兴,治好了很多疑难眼病,声誉日高。1954年,平昌得胜山黄某患垂帘障,左眼皮内长一肉块长长吊下,搭在眼珠上,挡住视线,恶痛难忍。晚上呓语:“只要治好我的眼病,倾家荡产也不惜啊!”月英施小型手术,内服药兼点“磠沙散”,治愈了该妇女的“垂帘障”。1957年,南江县伐木站一姓岳的干部,被火药烧伤双眼,眼痛如刀割;脸黑似锅底。来大兴医院时呻吟不止,月英不仅治好了眼伤,走时脸上不见一点疤痕。人们开玩笑说:“这位姓岳的干部来时像周仓,走时成了粉面书生。”1958年,长兴一位笄年待字的李姑娘一天打谷子,突然双目失明,请当地一位姓李的医生医治,无效。到大兴求医,家庭经济困难,无钱请人抬滑竿,只好双手搭在父亲肩上,一步深一步浅地赶路。来到大兴,拉住医生的手,痛哭不止。月英一面积极治病,一面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安定情绪。三个月后视力全部恢复。1964年,太平易某,双眼上下睑糜烂,一面用内服药疏通经络,一月而愈。

月英在大兴行医十三年,前来治眼病的有南充、仪陇、南部、巴中、平昌等十余县的人,经过精心治疗,双目失明而重见光明的三百余人,治眼睑糜烂一千余人。前后行医四十多年,治好眼病的数千人。人们称她为“光明使者”。病夺去了患者的光明,她降服病魔,让病患者重新获得光明。被治好眼病的人不辞跋涉之苦,有的步行百余里来感谢,有些治好眼病的姑娘,婚后生了孩子就带上孩子来看望她。见了月英就对孩子说:“这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她,也就没有你!”说罢眼眶滚出热泪。月英感到最大的满足。‘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处女”,景迫桑榆,不免有寂寞之感,看到恢复光明的姑娘,成了家,有了活泼天真的孩子,生活的幸福美好,她也就沉浸在幸福里,以慰晚景的凄凉。

月英遣方用药注重灵活。常说:“有印板之方,无印板之疾。要收药到病除之效,不认准病情不行。”在用药前对病的检查十分细致。是偶发还是多分?在表还是在里?以外为主还是以.内为主?治好这一病先治什么?后治什么?对这些问题,没一个明确了解是不用药的。她曾说:“投药不效,因用药不当者占十之五六。”她将四十多年行医经验,写成《医钵真传》,记录所治病案,整理临床经验,阐述内障、外障的辩证论治。可惜此书毁于“文革”。

生活简朴,春夏秋冬皆著棉布衣服。春秋套棉褂,冬天加棉袄。素食,不沾腥荤,喜爱面条、豆腐、小菜。到病家诊治,能吃到豆腐煮菠菜,就认为是佳肴。1966年夏,正在修改《医钵真传》一书,“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漏网地主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等一顶又一顶的大帽子,横空飞来戴在头上,一次又一次地批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68岁的“老处女”,体弱多病,罹此横祸,骨瘦如柴,步履维艰。同年冬,铁佛中学教师蒋XX带一批学生到大兴串联,召开批斗大会,对月英进行毒打。一个诚诚恳恳,不知疲倦,不畏辛劳,把自己的一切都献与医学事业的老处女,遭此残酷毒打,气愤不过,于12月24日自缢而死。后平反。

(此稿参考了《通江卫生志》、《涪阳乡志》中的《任月英》并采访了侄女任卓理,侄外孙杜继海等。)

THE END
打赏
海报
近代通江县涪阳镇著名人物——眼科医生任月英
任月英,女,通江县涪阳镇官路潭(四村)人,1897年11月17日生。父任秉直患眼病,到南江大河坝余三万家就医。后向余学医,成为医生。 任秉直以教书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