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宁城考述

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凭藉着强悍的蒙古骑兵,克西夏、灭金、败宋、降西域,铁蹄踏遍俄罗斯,骄横不可一世。然而,踏遍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南征途中在四川地区受阻长达五十余年之久,使“先取全蜀,蜀平江南可定”[1]的战略无法实现。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四川军民之所以能抗御蒙古铁骑的进攻,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采取了“依山筑城,恃险拒守”的方针,构筑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如臂使指,气势联络”[2]的山城防御体系。在这个防御体系中,沿通江、巴河流域创筑的得汉城(通江县境内)、平梁城(巴州区境内)、小宁城(今平昌县境内)等,在整个抗击元蒙贵族的战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小宁城位于今平昌县江口镇(原荔枝乡)杨柳村,北纬31°34′58.86″、东经107°9′6.60″,海拔为273.2米(以东门山麓平昌至镇龙公路路面为测量点)。据《宋张实小宁城题名记》、《谭渊修小宁城题名记》记载:小宁城始建于淳祐五年乙巳(1245),竣工于淳祐九年己酉(1249)。其城“高出河面300米,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宽800余米,四周绝壁,三面环水。东有小径通山顶……东南西北四门城楼悬空。城中建衙门、庙宇、钟楼、寨栅、校场、炮台、仓厫。在城外的稳峰、石城、卧虎山、吕家梁、新四坪等关隘建寨设防,城东北设渡口,白垭口设小镇……”[3]

一、创筑小宁城的历史背景

蒙古灭金之前,南宋和蒙古的关系基本上是友好的,而且还出现了“使宋假道”以灭金的短暂合作。史载:宋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蒙古“遣使王檝赴襄阳(湖北襄樊),与宋京湖制置使史嵩之议对金夹攻,许以灭金之后,以黄河以南地归宋”[4],宋派孟珙率兵2万、运粮30万石前往会战。宋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联兵灭金之后,蒙古统治者却不履约,只划了陈、蔡二州东南地区给宋。宋乃派兵接收三京(开封、洛阳、商丘)之地,被蒙古军队打败。于是,蒙古统治者反过来指责宋方破坏盟约,并以宋接收三京为借口,于是年七月“遣达海绀卜征蜀”[5],次年(宋端平二年)春,窝阔台汗又派遣次子阔端率军攻蜀,第三子曲出率军攻襄阳,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宋端平三年(1236)十月,蒙古攻下成都,占领了蜀中大部州县,不久又全军撤出。宋嘉熙四年(1240)和宋淳祐元年(1241)又两破成都。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于宋淳祐二年(1242)任命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以“自许当手挈全蜀还本朝”[6]的抱负,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赴任。余玠到任之后就贴出招贤榜,“集众思,广忠益……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7]在认真调查研究之后,他总结了四川各地结寨自保的经验,决定了“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8]于是,四川各地迅速响应,纷纷筑城修寨,出现了许多山间壁垒。也就是说在四川境内布下了许多战斗据点,以屯兵、积粮、保民、战守,各据点之间相互声援,又以各通航河流或官道为联络线,点线结合,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这对遏制蒙古军队(尤其是骑兵)的攻扰,坚持长期抗战,起了很大作用。

THE END
打赏
海报
小宁城考述
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凭藉着强悍的蒙古骑兵,克西夏、灭金、败宋、降西域,铁蹄踏遍俄罗斯,骄横不可一世。然而,踏遍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南征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