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上)

2012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巴中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和学术单位,组织了对米仓道的首次大型考古、历史文化调研考查。由考古、历史、地理和文博等多学科学者组成的考察队分两组按计划认真走完了翻越米仓山的三条重要路线,徒步跋涉500余公里,历时13天[1]。考察中发现、考察了众多文化遗址、遗迹、遗物,特别是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唐宋以来的许多碑文、题刻,不仅确切地揭示了米仓古道不容置疑的存在,而且证明前人关于米仓道线路的记载基本合乎史实。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谨结合实地考察所获和文献研读,对历史上源远流长、地位作用重要的米仓古道略陈浅见如次。

近世以来,陆续有一些学者研究蜀道,但涉及米仓道者寥寥,其中老一代学者较早的代表性著述有黄盛璋先生的《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2],和严耕望先生集多年研究成果的名作《唐代交通图考》等[3]。黄先生论文虽然已有一定篇幅论及米仓道,但只是作为蜀道或川陕交通的一个部分,尚非其探讨的重点;严先生书中的《山南境内巴山诸谷道》篇引述丰赡,论证严密,可谓真正开启了对米仓道的专题研究,唯因时代所限,尚缺少实地考察和考古资料的佐证。其后学界对米仓道的专题研究仍然不多。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已有少量学者开始结合文献记载、实地考察或考古调查探索米仓道,其成果无疑将研究向前有所推进[4]。但因米仓道山高路险,且多线歧出,考察殊属不易,加以文献零散,研究难度甚大,总体而言,米仓道的探讨尤其综合性研究尚属初始阶段。

对于翻越大巴山的蜀道诸线,黄盛璋先生在首先概述了沿川陕间唯一切穿秦巴山地的嘉陵江河谷的剑阁道亦即金牛道后指出:

巴江是嘉陵江一条大支流,巴江虽没有切穿巴山,可是它的上源的源头跟汉江的支流有的就只隔着一条巴山的分水岭,沿着巴江谷道也有好几条道路。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沿巴水西源经巴中、南江以越巴山,巴江西源过去认为是巴江之源,此水的对面恰恰有一条汉江支流濂水,北流到南郑汇入汉江,沿着这两条谷道古代称做米仓区,因这一带巴山古代叫做米仓山而得名,米仓道也是著名的入川通道,但它跟剑阁比起来,那相差很远。还有一条洋巴道沿着巴江东源经达县、宣汉、万源翻越巴山,中间通过较长的分水岭到达镇巴,然后再沿洋河以出西乡,这条路在历史上已有记录,但其重要性又在米仓道之下。川陕间翻越巴山的通道,历史上主要就是上面这三条,以地位的重要,应用的频繁,历年的久远,以及所起的作用而论,只有剑阁道够得上称川陕通道,其他两道都是远不能比的。[5]

黄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的观点建立在“对川陕间通道的形成及其在历史时期应用情况作一个全面的考察”基础上,既有一定根据,也很有代表性。[6]

不过,米仓道与金牛道比虽“相差很远”,却并非不重要。米仓山是广义的大巴山脉西段,汉江、嘉陵江的分水岭,大致呈东西向弧形横亘于今川陕边界,西连摩天岭,东接狭义的大巴山,并与后者共同构成著名的大巴山系。古代山区的交通线一般多循河溪谷道形成,并在水流源头或一些地形特殊的节点翻越山岭继续沿谷道延伸。因而顾名思义,所谓米仓道,系由历代先民南北向穿行、翻越米仓山脉的谷、岭而成。由于东西横亘的米仓山脉地域广袤,其间南北向的河谷众多,由之形成的古道自然就不止一条,其中就有黄先生所谓沿着巴江谷道的“好几条道路”,构成一网络状体系。以往讨论米仓道众说纷纭,原因之一就是习惯于将之视为只此一条,别无他径,而没有注意到米仓道本为多线、复线体系的实际。所以,现今探讨米仓道,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古代主要连接陕南和四川盆地的蜀道体系中,米仓道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且其自身就是由多线构成的南北向交通网络。

蜀道之米仓道线路图
蜀道之米仓道线路图
THE END
打赏
海报
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上)
2012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巴中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和学术单位,组织了对米仓道的首次大型考古、历史文化调研考查。由考古、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